修憲複決/為什麼推動18歲公民權修憲? 各方針對修憲提案的4大討論

人口結構轉變 避免政策向單一方向傾斜
立法院2020年在《我國選舉權年齡調降之法制研析》中提到,近年台灣人口結構邁向高齡化、少子化,為了避免資源分配、公共政策往具投票權及高齡人口族群傾斜,應調降選舉權年齡,以符合世代正義。
2022年3月24日,公民團體邀請各黨青年代表,表達對18歲公民權修憲案的看法。民眾黨青年代表吳怡萱認為,若排擠掉青年參政的權利,「那等於我們的政策,會一直往高齡的方向去進行。」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說,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於年輕人來說,在政治的結構上面,反映自己的權利是刻不容緩。

權利義務需對等 應還權於有責無權的青年
2020年以前,台灣法規對於「成年」的定義各不相同。《民法》最初訂下成年年齡為20歲,但《刑法》及《行政罰法》皆以18歲為完全責任能力的界限,《兵役法》及《公務人員考試法》也以18歲作為服兵役、應考試與服公職的界線。
《公民投票法》率先在2017年底調整門檻為18歲,隔年的全國性公投因而增加約58萬名首投族。2020年《民法》也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將成年年齡下修為18歲,2023年1月1日將實施。
屆時年滿18歲的青少年,除了需服兵役、負完全刑事責任外,也將承擔賦稅、繳納健保費等義務。
然而,這些青少年卻未被賦予完整的參政權,「權責不相符」成了部分人的疑慮,也形成具公投權、能服公職,但尚未有選舉與被選舉權的矛盾局面。

不只台灣 國際紛紛下修投票權年齡
根據台少盟調查,1960年代起英國、德國及美國等西方國家基於權利與義務應對等的主張,陸續將投票年齡從21歲降至18歲。
立委黃國昌等人在2016提案修改憲法第130條調降選舉權門檻時提到,眾多國家因應人口老化和社會變遷等因素,以世代正義角度出發,研擬16歲投票權的國家不在少數。例如奧地利認知到人口結構不平衡可能導致政治參與失衡後,在2007年成為世界第一個全面將投票年齡降至16歲的國家。
同為第9屆立委的管碧玲則提出,根據內政部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統計,全世界大部分民主國家中,公民年滿18歲即有選舉權。以亞洲國家為例,原先僅台灣和日本將投票年齡門檻設為20歲,不過日本自2016年6月起已調降至18歲,台灣成為東亞唯一20歲才擁有選舉權的民主國家。

日本因邁入高齡化社會,加上年輕人對政治冷感,投票年齡層偏高。根據NHK報導,2014年的眾議院選舉,20至29歲的投票率約33%,60至69歲的投票率為88%,為了制衡銀髮民主及鼓勵青年的社會與政治參與,因此降低投票年齡門檻。2016年7月參議院選舉,日本出現了最年輕的首投族,總計240萬人,18歲投票率為51%,19歲投票率為42%。
鄰近的韓國則早在2007年將投票年齡降至19歲。2016年時任總統朴槿惠被控貪污及閨蜜干政,國內舉辦多場遊行示威,學生身影也不缺席。因此2017年時,青年投票權下修為18歲的議題浮上檯面。2020年1月時任總統文在寅頒布《公職選舉法》修正案,年滿18歲者可投票選總統及國會議員等。2021年12月更是將地方選舉參選年齡下調,讓18歲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從政。
立法院法制局在2018年曾針對選舉權是否該調降至18歲,提出研析報告,指出世界上全球超過168個國家投票年齡皆在18歲以下,下修投票年齡門檻及擴大青年參政權已是世界趨勢,建議檢討修法。
年輕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各方看法不一
雖然朝野對下修投票年齡皆樂觀其成,但民眾對於18歲青少年心智是否成熟、能否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意見仍存在分歧。
今年3月25日,近百位高中生在立法院外見證18歲公民權修憲提案通過。當時就有18歲的林姓高中生表示,「關於是不是個大人,我覺得時代在改變,我們現在是網路世代,學校教育也其實一直在改善。」17歲的李同學也說,「我們在校園中也會遇到一些學生權利上的問題,透過投票權還有參政權,可以讓我們的聲音傳達進立法院。」
站在高中公民老師的立場,黃益中表示,「高一的學生、高二的學生,他就會認為說再一、兩年我就有投票權,而且我可以決定這個國家的元首是誰的時候,他對於這個公民意識絕對是有幫助。」他提到,有人說18歲還不懂,是因為沒被賦予實質權利,當有了實質權利後,學生自然而然會去承擔這個權利應有的責任,這對教學現場也有幫助。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同樣的想法。臺灣青年民主協會與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2019年舉行高級中等學校模擬公投,其中有29%、約1萬名高中生反對將選舉權年齡下修至18歲。
有同學對「18歲已足夠成熟」的說法抱有疑慮,也有人認為政治與社會議題與高中生無關,甚至質疑投票根本什麼也無法改變。青民協與高中生對談後,推測這些想法主要是受到社會與校園的影響。
青民協認為,過去的民調中,社會對於投票年齡下修的反對率大約是5成左右,久而久之不免讓青少年產生自己不夠成熟、不足以討論公共事務的想法;師長「政治不入校園」的態度,將社會議題推離學生越來越遠,就算對校園事務有所關切,也因為校方一次次忽視學生權益,而開始懷疑透過民主投票帶來改變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