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點出育兒環境不友善 籲政府多聽家長意見

台灣的生育率逐年降低,政府為了改善這種現況,除了育兒津貼之外還增加產檢假等政策,希望能鼓勵更多民眾生養。但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台灣的育兒環境依然存在公廁及交通等硬體設施的不足,還有社會氛圍有時候對育兒家庭不太友善,建議政府除了津貼補助之外,可以多聽家長意見,規劃更友善的育兒空間,才有機會提高生育率。

叮嚀小孩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10年生下6個小孩的6寶爸媽談起育兒經可是滿滿幸福,也有滿滿不容易。

林叨囝仔6寶媽說道,「有個很友善的一個媽媽圈一個育兒圈,前幾天我就自己1打6去看電影,大的男生上完(廁所)我就會請他在門口外面等(其他孩子),但我現在已經可以1次帶2個小孩進去上廁所然後一個可能就揹著。」

林叨囝仔6寶爸說道,「親子廁所的數量比較少,然後再來就是好像其實是有些女廁所裡面有小朋友的小便斗,可是男廁所反而沒有。」

雖然有父母願意生6個小孩,但還是有家長不敢多生,就是因為台灣的育兒環境還有改善空間。

民眾趙小姐說道,「我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廁所可以同時容納2台車子,一起進去的其實只有1台,也很難其實人行道我們常常在推。」

民眾阿福媽媽說道,「譬如說帶小孩要搭公車的時候,又要扛娃娃車又要扛小孩,其實還是很不方便,或者是有些公用場所還是會有,譬如說男廁完全沒有尿布台。」

兒福聯盟長期關注台灣育兒議題,從2012年的調查開始看就已經能發現,幼兒家長時常面臨交通、公廁及公共場所的管教等問題,到了今年再次調查,台灣的育兒環境依然存在硬體設施以及社會氛圍不友善的壓力。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好像我們如果只關注在催生的這件事情,其實這樣的發錢這樣的津貼是沒有達到效果的,我們怎麼樣讓這個環境更多願意生養孩子的人會願意走上這個路。」

兒盟點出,近年來政府推出的育兒政策大多聚焦在育兒津貼和幼托補助加碼,但是對於公共空間的友善度關注還不夠,建議政府聽取家長意見,營造更友善的公共空間,才有機會從根本上,提升生育率。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