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北港附醫引進「外骨骼機器人」 盼提升偏鄉復健意願

雲林縣老人人口多,為讓復健患者早日回復日常生活機能,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引進「外骨骼機器人」,以上、下肢外型像一套鋼鐵衣,運用微型馬達和電腦程式運算,可強化復健患者的肢體動作感覺回饋整合並刺激大腦對動作的感知與成像,有效重新學習動作控制。

原本左手因受傷無法自主做抓握動作,但透過雙手穿戴上手部外骨骼機器人進行復健,當右手做抓握動作,左手也能透過電腦運算跟著訓練,讓手部透過這樣的輔助誘發腦部重組提升手部功能。

北港媽祖醫院復健科主任謝文逸表示,「肌肉比較無力,沒有自主動作的一些患者,它的原理就是說,我們藉由機器的力量讓他想起他本來應該做的抓握的一些動作,就有一個生物回饋。」民眾表示,「這樣科技的輔佐可以讓受傷的復健部分動作比較自然。」

雲林沿海老人人口多,有許多中風、外傷等患者需要長期做復健,但過去只能進行傳統復健效果有限。近期北港媽祖醫院引進上、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透過運用微型馬達和電腦程式,可協助患者提升復健成效。

北港媽祖醫院院長吳錫金表示,「腦部創傷或脊髓受傷,甚至年紀比較大可能中風機會,像這樣的需要上肢、下肢復健機會更多,我們引進這套特殊儀器其實可以協助他們除了傳統復健之外配合智慧醫療,讓更有效去把上、下肢復健做得更好。」

北港媽祖醫院表示,偏鄉地區能引進智慧科技外骨骼機器人,讓復健患者不用舟車勞頓跑到外縣市做復健,提升民眾復健意願,也希望幫助患者儘快恢復自主能力,重新回到日常的生活機能。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