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茶混台茶販售獲利逾億 專家:勿買來路不明茶葉

屏東檢警破獲不肖茶行,將越南茶葉放入標示台灣產地的包裝,偽裝台灣茶販售。台南日前也曾查獲,專家說,越南茶跟台灣茶外觀難以辨識,得從沖泡後的茶香及茶味去辨別,也提醒千萬別買來路不明,或價格過度低廉的產品。

開封以及未開封的茶葉都貼上封條,總重9600公斤的越南茶葉被屏東檢警查獲,遭黃姓主嫌夥同3名員工放入外包裝標示產地為台灣的袋子後,偽裝成台灣茶販售。

屏東地檢署主任檢察官陳怡利說:「均標示宣稱為台灣中央山脈特選,標示產地為台灣,將進口大包裝越南茶葉分裝至上開分裝袋內。」

台南在日前也破獲混茶,茶廠負責人以7比3比例,買來每公斤200到300元的越南茶葉,摻入每公斤500到750元的台灣茶葉,透過烘焙技術以假亂真,賣給中國及台灣的消費者、茶行,4年來不法獲利超過1億元。

檢調人員指出,「(右手仿冒茶),左手拿的是台灣的茶葉,但是其實從外觀是看不出來的。」

台灣茶和境外茶,光憑外觀難以辨識。娘家三代製茶的茶行負責人說,這是因為越南製茶技術多是台灣人指導,外觀跟台灣茶幾乎9成像,要分辨只能透過沖泡後的茶香及口感。

茶行負責人暨茶葉品質鑑定師蔡美香表示,「他們的氣候、土質、緯度不同,所做好的東西雖然很像,但吃起來就不同。我做起來成本要2000元,你摻入後,你成本剩1200元,我要賣3000元都很難賣,你賣3000,你就賺1000多。」

專家建議民眾,購買時別選來路不明或價格過度低於行情的茶葉。而農委會也將推動國產茶溯源制度,正式上路後,產地標示為「台灣」者,需再提供產品追溯條碼、產銷履歷或有機標章等資訊。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