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盜獵濫伐 瀕危戴帽長臂猿復育有成

柬埔寨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以著名的傳統寺廟建築群文化聞名全球。但鄰近森林飽受盜獵盜伐之苦,野生動物面臨生存危機。非營利組織「野生動物聯盟」跟當地政府合作復育生態,2013年開始,野放瀕危物種戴帽長臂猿以及超過40種動物跟鳥類,如今成果斐然,森林內時常看到長臂猿在枝頭晃盪的景象。

伸長著手臂,在樹枝間不斷穿梭擺盪,到這裡來的遊客抬頭一看,常常能看見這些猿猴,在樹枝上蕩來晃去。這裡是柬埔寨吳哥窟寺廟群附近的叢林,樹上這些猿猴,都是經過數十年放養後,復育生態有成的瀕危物種「戴帽長臂猿」。

野生動物聯盟救援護理主任馬可斯表示,「我們正在將柬埔寨的自然遺產,恢復為最美麗的文化遺產,吳哥窟是如此重要的文化遺址,受到這裡的政府機構的細心照顧和保護,它很有標誌性的,讓長臂猿跟很有魅力的美麗物種,能回到這片美妙森林美妙的寺廟中。」

吳哥窟森林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9世紀到15世紀,是柬埔寨境內最古老的熱帶雨林,也是當時最後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但不斷發生的盜獵、盜伐,以及國家對農業、水壩的建設,讓不少野生動物逐漸喪失棲息地,還有盜獵者設下陷阱,將許多動物當成補充營養的食物蛋白質來源,或是當作寵物走私到國外銷售。

特別是戴帽長臂猿,因數量急遽減少,被列入瀕危物種,讓非營利組織「野生動物聯盟」,與柬埔寨的林業局、地區保護管理局,共同合作復育瀕危動物計畫,在2013年的吳哥窟森林中,先是野放了第一對瀕危物種戴帽長臂猿,隔年,這對長臂猿就孕育出第二代長臂猿寶寶。

野生動物聯盟救援護理主任馬可斯說明,「我們現在在吳哥窟森林中放生了4對不同的長臂猿,牠們會繼續繁殖,現在吳哥窟森林中已有7隻長臂猿出生,復育項目進展順利。」

儘管吳哥窟在1992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佔地6500多公頃的林地,開始受到法律的重視與保護,但盜獵者依舊猖狂,讓野生動物聯盟每年都能從盜獵者手中,搶救下約2千隻動物,野放到吳哥窟雨林中,這也讓這座森林的自然物種,多達40多種動物跟鳥類。

吳哥窟當地居民薩林表示,「我很高興能保護並餵養所有來吳哥窟生活的動物,當這些動物長大後,年輕一代的孩子,可以看到牠們,並知道包括長臂猿和其他生活在吳哥窟的動物。」

2021年,柬埔寨政府在森林中,拆除了高達6.1萬個陷阱,讓環境部門發起「零陷阱」運動,阻止民眾狩獵,和食用野生動物肉的習慣。目前柬埔寨國內,已經有好幾個省份的餐廳,接連響應國家政策。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