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冬季能源危機 歐盟全面減用15%天然氣
今年夏天,節電成為歐洲國家能源政策的關鍵字。法國推出清醒計畫,9月起禁止商店開冷暖氣時不關大門,明定凌晨1至6時櫥窗與招牌必須熄燈,雖然酷暑高溫籠罩歐洲,各國政府仍然疾呼,冷氣空調勿開太強,適度就好。
西班牙總理桑切斯說:「希望各位注意到,我沒有打領帶,這代表我們都可以幫助節能。」
積極省電是因為俄羅斯國營石油公司,已將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供應量減少為2成,歐盟各國必須加緊為冬季能源需求高峰備戰,上禮拜各國能源部長特別會議,達成未來8個月減少15%用量的協議。

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原本6成天然氣來自俄羅斯,目前已經降低到3成,面臨著巨大的戒斷轉型痛苦.當局關閉首都柏林200座古蹟與地標的夜間打燈,遊客必訪的勝利紀念碑、老國家美術館、歌劇院、柏林大教堂外觀都陷入黑暗,只剩布蘭登堡大門和國會大廈等建築出於安全原因維持部分亮燈。此外也鼓勵民眾多搭公共運輸、少開空調,部分公共泳池不再提供溫水沖洗,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
一名科隆居民阿卡米斯表示,「能源價格已經到了極限,未來成本還會進一步增加,這讓人擔憂還能否負擔得起?」科隆商會的齊默曼則表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高度依賴能源供應和莫斯科做出的政治決定。」
轉型痛苦不止於此.德國8月1日起全面停止購買俄羅斯煤炭,7月底最後一批俄羅斯煤炭加速補貨,另外,今年之內還將對俄羅斯石油實施禁運,德方轉向美國跟卡達進口液化天然氣,是不夠環保也不夠用的權宜之計,延長所剩3座核電廠營運壽命也是討論選項之一,專家強調,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才是終極解方。
對此,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對核能保持開放態度,我們當然必須避免電力真空,同時,天然氣也不能再用來發電,因為已經變得如此稀缺。」經濟學家克姆佛特則認為:「德國工業只有在轉型不夠快,現在不擺脫化石能源的情況下,才會失去競爭力。」
在全國為能源價格與來源焦急的時刻,只有德國西部靠近盧森堡邊境的萊茵-洪斯呂克縣毫不擔心,因為當地早已轉型綠能,2012年就完全自給自足,3年前更實現了氣候中和。
萊茵-洪斯呂克氣候保護經理烏勒表示,「當年一些勇敢且有遠見的人說,世人因爭奪石油、天然氣而打仗,我們必須做些什麼。」

當地直到1995年都還完全仰賴進口能源,但地方率先籌錢興建第一座風力發電渦輪,為200戶提供電力,發展至今已有279座,可以供電30萬戶,田園小鎮美景之間,風電機與太陽能板隨處可見。不僅如此,當地還拿木材廢料製作生質能源供暖,只用一半原料,每年就可達到相當於100萬公升取暖油的功能,造福10萬居民,這些綠能加總,不但足夠所有地方所需,還能支應地方的電動車與自行車共享系統,甚至輸出。
德國的氣候目標是2030年可再生能源佔發電量的80%,2045年實現碳中和,萊茵-洪斯呂克不但超前達標,也享受到經濟效益,當地失業率降到3.5%,遠低於全國平均的5.3%,地方政府沒有債務,還有9900萬歐元,相當於30多億台幣的財政儲備。
不過其他地區只能咬牙稱羨,能源價格節節飆升,推動7月歐元區的通膨飆升到8.9%的歷史新高.德國政府承諾,不會讓消費者獨自承擔能源成本,但高物價苦日子,全民都難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