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25年 裴洛西、金瑞契訪台有何不同?

一、時空背景
1997金瑞契訪台
1995年5月22日,美國總統柯林頓(William Clinton)同意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於當年6月參加康奈爾大學的畢業典禮,成為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首位訪美的現任元首。李登輝在歐林講座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公開演說,強調「台灣已在和平的過程中,轉化為民主政治,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並在亞太地區的國際社會中,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當時中國政府表示強烈不滿,因此在1995年7月至11月23日這段期間,進行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
1996年台灣舉行第一次總統直接選舉,中國企圖影響選舉,因此在該年3月8至25日,再次進行飛彈發射及軍事演習,飛彈甚至落在基隆外海二十九海浬處。美國海軍在3月11日加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灣東部海域,讓美國協防台灣的戰略不再模糊。當時局勢一度緊張,美國、日本、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有準備撤僑計畫。
面對中國頻頻發射飛彈恫嚇,李登輝為安撫民心,公開表示「免驚啦!那是空包彈啦!」3月23日李登輝、連戰以超過581萬票、得票率54%,順利當選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及副總統。中國提前結束軍事演習,等於宣告干預選舉失敗。
李登輝卸任總統後,回憶起當年台海危機,曾說過「你(中國)有槍砲、飛彈,我有18套劇本因應。」
1997年3月底,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契率團訪問中國,並警告「如果台灣受到攻擊,我們將保衛它。」結束訪中行程後,4月2日金瑞契一行自日本東京搭乘美國空軍專機,於上午10時30分抵達台北松山軍用機場,停留不到3小時,旋即在下午1時15分離開。訪台期間,金瑞契與時任總統李登輝會面,也拜會時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連戰、外交部長章孝嚴等人。
今年7月27日,金瑞契於《福斯新聞》談話性節目中談及當年訪台經驗,表示出訪前夕才告知中國要前往台灣,中國對此相當憤怒。他轉述國安顧問佩克漢(Gardner Peckham)與中國大使的對話,指出佩克漢施壓中方,「中共不是眾院議長的導遊,如果你們不希望他去中國,那他就會跳過中國,去台灣」。中國才軟化態度,達成先到訪中國,再前往台灣的共識。
2022裴洛西訪台
相隔25年,中美關係在近年從川普上任力主貿易戰後,陷入時好時壞的狀態,就在裴洛西展開亞洲行前夕,7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五次通電話,兩人對談2小時17分鐘,論及台海問題,雙方仍各持己見,習近平表態,中方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甚至加重語氣說出「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拜登則重申,美國強烈反對任何改變現狀或破壞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單方面舉動。
2022年4月,裴洛西計劃訪台,當時遭到中國強烈反彈,以及各種威脅恐嚇,後來因為染疫,所以取消行程。4個月後,裴洛西將訪問印太地區,台灣會不會是目的地之一,引發關注。根據眾議院議長網站說明,裴洛西此行目的是維護印太地區的共同安全、經濟夥伴關係和民主施政,預計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和日本。

二、從「韜光養晦」到「戰狼」 中國外交路線變化
從施壓到警告「玩火必自焚」,甚至安排軍演、突宣布百項台灣食品禁令,中國對眾議院議長訪台的態度出現變化,很大原因是習近平上任後,中國外交路線從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變成橫行霸道的「戰狼外交」。
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後,中國當局意識到軍事上無法解決台灣問題,因此重新回到「韜光養晦」,也就是收斂鋒芒的外交政策,一邊加速國內經濟發展,一邊與各國保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係。
不過自習近平上台後,中國開始走向「戰狼式」外交路線,當局積極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不好欺負的形象。在國內則不斷鼓吹民族主義,民眾自恃力強勢大,加上網路世界發達,因此不時傳出「辱華」事件,大批中國網民要求道歉。比如韓國女團TWICE台籍成員周子瑜在2015年底於韓國綜藝節目中揮舞中華民國國旗,觸發中國網友聲言抵制周子瑜。
7月裴洛西計劃亞洲行後,中國也維持一貫的外交風格,多次警告、恐嚇。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在7月26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國軍隊絕不會坐視不管,必將採取強有力措施挫敗任何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圖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8月1日例行記者會上重申「堅決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再重複了習近平數日前的重話,「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並說「相信美方已充分了解中方傳遞的強烈、清晰信息。」他也要求美國總統拜登兌現不支持「台獨」的承諾,也不得安排裴洛西訪台。
中國海關總署在8月1日深夜,無預警在官網上公布,禁止100多家台灣食品廠的產品進口,包括郭元益、手信坊、福源花生醬、裕珍馨、乖乖、維格餅家等知名食品廠。農委會表示,已持續掌握中方暫停台灣食品相關業者輸入中國的原因。

三、台美中三方軍事動作頻頻
1997年金瑞契訪台時,中國僅表達反對、抗議,並沒有動用軍隊恐嚇。不過這次裴洛西訪台,台美中三方軍事動作頻頻,共軍派出軍機再度侵擾我西南空域,也發動多項軍事演習。另外根據日本防衛省公開資訊,中國南京號飛彈驅逐艦、安陽號飛彈護衛艦與一艘舷號25的測量艦,往台灣東方海域航行。
因應共軍意圖利用軍事恐嚇,美軍也有所動作,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在推特上發布「雷根號」打擊群,包括勃克級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DDG-76)」、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安提坦號(CG-54)」在7月30日進入菲律賓海的照片與訊息。
國軍則發布連3天進行「強化戰備整備」動態,有10架幻象兩千進駐台東志航基地,空軍飛彈部隊也從上週末開始增加戒備人力。海軍除了原有的東北偵艦、北偵艦、西南偵艦與南偵艦加強編組,其餘可調派的一級艦也都出海維護安全航道。
雖然台美中三方各有所動作,不過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認為,引發戰事機率不大,「目前似乎沒有出現武力犯台之前,必須要有的大規模的部隊集結。前推、物資、人力動員的這種情形。我個人也不認為,他會去,去過分的接近,或者是騷擾裴洛西的專機。」
四、金瑞契、裴洛西政黨背景
兩位眾議長訪台另一項差異在於,共和黨籍的金瑞契出訪台灣時,總統柯林頓是民主黨人。裴洛西與總統拜登同屬於民主黨,在立場上裴洛西「相當程度代表拜登」。
此外,裴洛西長期以關注中國人權見稱,1991年她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打出橫幅寫著「獻給中國民主事業犧牲的烈士」,支持民主改革派。2019年反送中事件,她也公開表達譴責中國對港人的暴行,以及新疆維吾爾穆斯林的種族滅絕行為,是美國對中國強硬派的代表人物。
金瑞契對中國態度也相當強硬,1997年訪問中國時,他提到香港即將回歸中國,並把香港比喻作「巨人手中的精緻蘭花」,提醒中方「如果巨人已經學會了握住蘭花,將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五、總統回應
1997年,李登輝與金瑞契見面時,當時總統府發出的新聞稿,為當時的台美關係下了這段註解,
第一,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美國在全世界最好的朋友,也是美國價值體系與理想-自由與民主-的象徵。
第二,就美國在西太平洋,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戰略考量而言,台灣位居重要的地理位置。
蔡英文連任後,台美關係更加緊密,若裴洛西真如預期抵台,雙方是否又將為這段歷史留註重大意義的發言,全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