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首胎平均31.23歲 人工生殖補助年催生逾2600嬰

國人生育年齡逐年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生母第1胎平均年齡來到31.23歲,比前1年再增0.14歲,為近5年增幅最大,45歲以上的高齡媽媽更成長至563人。因應遲婚晚育現象,衛福部去年擴大人工生殖補助,1年以來已成功催生超過2600名嬰兒,不過醫生仍提醒,準媽媽年齡越高,妊娠併發症風險或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疾病的風險也會越高。

開心親吻著女兒,與大家分享喜悅,歷經1次人工受孕、2次試管失敗、1次胎停後,藝人劉亮佐和趙小僑,在7月5日終於迎來女兒「典典寶寶」。「嘿,妳為什麼吃爹地的手,太好笑了,好兇猛喔。」

現代雙薪家庭普遍,不少女性為了事業黃金期,往往會選擇將生育年齡往後,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自108年國內生育第1胎的生母平均年齡突破31歲後,去年已來到31.23歲,較前1年增加0.14歲,增幅為近5年新高。此外,去年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佔比也攀升至31.63%,45歲以上的超高齡產婦更增為563人。因應遲婚晚育現象,衛福部去年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方案,1年以來已成功催生超過2600名嬰兒。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這個資格審查通過的,目前有42642案,那其中有28139件已經提出了,通過補助費用的一個審查,111年的7月11日,目前有2318對的夫妻,她成功生下了2604名的嬰兒。」

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說明,「體外培養對胚胎來講,本身也是一個就是考驗,就好像我們這個學生,要經過第1次段考、第2次段考,這個胚胎在體外培養的時候,也要經過這些關卡,那存活的下來的,那一般來講,沒有被淘汰的胚胎,就是比較好的胚胎。」

但從國健署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也顯示,35歲以下女性做試管嬰兒療程,其胚胎植入週期活產率接近5成,41歲以上則不到2成,因此醫師也提醒,準媽媽年齡越高,妊娠併發症風險或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疾病的風險也越高,想要接受治療還是得盡早。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