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首現新加坡與南韓 WHO丹麥舉行會議說明
過去2年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被取消的各種大型公眾集會活動,這個夏天全都熱血復活了。無論是搖滾音樂祭,還是LGBTQ大遊行,都是萬頭鑽動的景象,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擔心,猴痘病毒可能會藉由夏季大規模的群聚、慶典和派對擴大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主任克魯格表示,「我們進入了北半球夏季,夏季旅遊,整個(歐洲)地區有各種同志遊行,音樂慶典以及大型集會活動登場,這些活動都是年輕性活躍與高度流動的人互動的絕佳機會,猴痘不是取消活動的理由,但卻是吸引他們深入瞭解的機會。」
1958年從實驗室的猴子身上所發現的猴痘病毒,過去主要侷限在非洲中部及西部,是一種地方性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但打從今年5月初猴痘病例在英國爆發後,已經有42個國家通報了2千5百多宗確診病例,其中85%的病例集中在歐洲地區。
以英國為例,從6月16日到6月20日為止,猴痘確診病例從574例增加到793例,4天之內增加了38%。雖然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與人的親密接觸而感染,但英國衛生安全局指出,多數病例發生在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或是有男男性行為的人。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懷特沃斯教授表示,「猴痘是透過親密接觸傳播的,也就是說要接觸某人,或是曝露在他們床具用品上,或是某種方式的共用器具,病例數正在增加當中,但我們講的還是數10例(規模),多數國家幾百萬幾千萬人口來看,無意中接觸到某人感染上猴痘的機會非常小,真的只有那些與感染者有非常密切接觸的人才有可能,其他人的話完全沒有風險。」
猴痘在非洲以外國家突發性的傳播開來,這樣不尋常的發展,讓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可能是長達好幾個星期,未被發現的傳佈途徑所導致。美國、以色列以及歐洲11個國家,所公布的病毒基因序列都指向西非的同一個感染源。此外,至今72宗死亡病例,沒有1個是出自新近爆發的國家。
和天花同樣屬於正痘病毒的猴痘,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頭痛、輕微肌肉痠痛、以及疲倦。3天之後或是更晚幾天,皮膚可能會出現紅疹。WHO建議若是發現疑似症狀出現,最好自我居家隔離並與衛生單位聯絡,感染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要定期清潔。
此外,預防天花所用的疫苗,對猴痘有85%的防治效果,世界衛生組織正計畫建立一套新的疫苗分享機制,以杜絕猴痘在非洲以外國家發展成地方流行病的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資深緊急官員絲莫伍德表示,「而我們要給猴痘患者的建議是,一旦發現猴痘的跡象與症狀,包括紅疹與結痂完全消失之前,我們還是建議患者要使用保險套進行安全性行為,最長12個星期。」
WHO指出從檢測、預防、治療等各方面來比較,猴痘的危險性跟新冠病毒根本難以匹敵,但從非洲地區某些國家持續有確診與死亡病例發生,凸顯了進一步了解猴痘病毒的來源與傳染的必要性,以便世界所有地區的人,能有足夠的資訊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