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千萬人流離失所 約半難民心理健康出狀況

聯合國指出,自俄羅斯發動入侵以來,烏克蘭已有1000萬人逃離家園,相當於該國四分之一人口。逃難民眾目睹了砲擊還有家園被破壞等場景,恐已造成心理創傷。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逃往波蘭的難民當中,有超過50萬以上需要獲得心理支持。

推著娃娃車,帶著行李家當,烏克蘭難民抵達波蘭邊境,走向臨時搭建的帳篷。在寒冷的天氣裡,避難所提供熱呼呼的食物,還有嬰兒用品、玩具。聯合國統計,已經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烏克蘭人流離失所,換算下來大約有超過10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世衛組織駐波蘭代表庫奇表示,「從烏克蘭抵達的難民需求很多,主要是健康上的問題,我們在接待中心看到的是,發燒、腹瀉、體溫過低、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還有精神及情緒困擾。」

除了常見的水土不服,無形之中內心所承受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因此不只世界衛生組織,還有NGO的志工走入帳篷裡,或者是在難民休息區提供陪伴、問候關心,藉此能讓難民的負面情緒得到宣洩管道。

(圖/美聯社)

庫奇說:「以現在的難民人數計算,其中約有一半、約50萬人,需要獲得支持來對抗精神健康疾病,約有3萬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逃往波蘭的烏克蘭難民當中,恐怕有一半以上的人心理健康出狀況。對成人來說,可能還會有病識感能夠求救,但是孩童心智尚未成熟,無法確切表達情緒,因此有的出現緊張僵直等症狀,連話都說不出口。

兒科急診醫師卡迪爾說:「聽到槍聲,感受建築物震動和看見房屋倒塌或身在其中,看見親人和他人受傷以及路邊的遺體,對孩子而言,這些都是非常可怕,而且可能會帶來潛在創傷。」

難民失去了家園,遠離了個人的社交生活圈,過去習以為常的一切都被連根拔起。專家指出,從過去的研究來看,當孩子在生命早期經歷的逆境和考驗越多,日積月累,對於成年之後所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卡迪爾說:「與照顧者分離,經歷衝突和流離失所是兩種狀況,它們皆會形成有毒的壓力,它會讓人感到厭煩,它會改變兒童的體內運作和大腦的結構,因此是極其有害的。」

坐在教室裡,開始上課。來自烏克蘭的小女孩,在一個距離羅馬50公里的村莊開啟新生活。老師開啟了Google翻譯,試圖打破語言隔閡。兒科醫師指出,讓孩童融入正常的生活,並且與同齡人上課、玩遊戲,是確保身心正常發展的方式之一。

倫敦國王學院社會心理健康教授金茨勒說:「可能更重要的是,我想是建立在社區的支持,真正提供給孩子安全、學校教育、完整架構、休閒活動和空間,在那裡他們可以感到安心,還能夠感受到勇氣。」

除了提供物質幫助,收留國家若能提供更多心理上的支持,協助克服文化差異,也能早日讓難民展開全新人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