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地震/東部強震後餘震不斷 氣象局:能量合理釋放

昨天清晨在東部發生規模6.6的強震之後,到目前為止餘震不斷,其中不少規模都在5以上。氣象局地震中心與地質學家都認為,這是能量合理釋放。學者發現1972年在這次震央位處的池上斷層北段,曾發生規模6.9的瑞穗地震,是否有週期性,將是未來探討課題。

畫面突然搖晃,這裡是花蓮豐濱鄉24日上午8時38分26秒發生規模5.3的地震,最大震度是東部的4級、中部3級、南部和北部是1級到2級。

氣象局表示這是3月23日規模6.6地震的餘震,23日連主震在內共發生了70次有感地震,24日到11點半為止有8次,雖然餘震數目與規模稍高,但都是能量合理釋放。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課長陳達毅說:「這個地方因為它發生規模6.6的地震,深度又相對比較淺,所以餘震的數量會這麼多。這個餘震的行為,是跟過去的台灣的地震的特性是蠻相近的。」

有學者調出過去地震資料發現,這次主震震央位於池上斷層北段,這個區域最近一次發生的地震是在1972年,規模比這次還大,所以這兩天接連地震,有助於地殼能量釋放。至於是否有週期性,還要進一步討論。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它是在1972年的時候,叫瑞穗地震。那次地震規模是6.9,是比這次大很多,這次6.6。因為同一個斷層,性質不會說差很多,我想蠻合理的就是。」

陳文山也提到池上斷層南段的地震較為頻繁,這次北段發生地震之後,學界也可以進一步蒐集資料,調查池上斷層過去是否還有其他地點,在早期也曾發生規模較大地震,做為未來研究方向。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