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11週年居民逐步返鄉 新能源、環境安全為重要課題

日本福島核災即將屆滿11週年。當年因為災變而被迫遷移的民眾,已經有些人開始返鄉。為了解決居民返鄉後的長住能源需求,除了使用太陽能發電之外,還有企業在政府的資助下,展開氫燃料發電研究。但有業者認為,要讓民眾接受新的發電方式,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這是福島核電廠正在進行廢爐前準備工作的情形,電廠所在的大熊町北邊,同樣靠海的浪江町,原本是福島第三核電廠的預定地,核災後計畫作廢,這裡被用來安裝大批的太陽能板,作為未來新的發電來源之一。

災變發生當時的2011年,福島縣的再生能源占發電的比例,約百分之24,2020年提升到4成,當地政府的目標是在2040年,讓福島縣成為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地方。贊成的民眾認為,如此可以避免重大災難,讓大家在安心的環境下使用能源。有甚麼問題還可以就近與發電業者溝通。

葛尾村賣場店員石井秀昭說,「在地生產的電力,我們就比較容易了解(發電過程)。怎麼說呢....能讓大家安心總是比較好。」

無論是浪江町還是隔壁的葛尾村,和石井想法相反的也大有人在。新型態的再生能源,意味著以後要付更高多的電費。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民眾心中不免擔憂。

阿波羅集團執行長相良元章指出,「民眾(對再生能源的)認知還沒改變,福島核災的陰影還是留在民眾的心中。」

除了太陽能,也有業者投入研發氫燃料,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取代汽柴油,成為車輛的動力來源。業者指出,未來氫燃料也可能轉為發電用途。

11年前震驚全球的核能災變,讓福島和全日本失去重要的電力來源,輻射汙染也讓絕大多數居民被迫離鄉背井,到各地尋找棲身之所。

隨著核電廠廢爐工作持續進行,日本政府也推動讓福島人重返故鄉的政策。而生活所需的能源,環境的安全性,民眾能不能轉換心情迎接新生活,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