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易排放毒性氣體 長期操作恐造成肺部傷害

3D列印是十分創新的科技應用技術,不過勞動部調查發現,3D列印操作時,會排放出奈米級的細微顆粒,以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職場中如果沒有做好通風,並且配戴N95等防護用具,長久下來,可能會造成肺部受害等的職業傷害。

講解操作著造價上千萬的專業3D列印器材,老師將尼龍粉粒原料裝好,開始進行3D列印,透過一層一層的堆疊,讓像是公仔等的立體作品,栩栩如生呈現。

景文科大視傳系副教授楊文灝表示,「實驗室全部都有加上抽風系統,那這個抽風系統,其實就是要保持內部的空氣是清潔、乾燥的,然後再來就是抽風系統部分,我們都是往室外抽。」

教學過程中,老師特別打開通風設備,提醒未來有興趣從事3D列印創作的學生,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戴著手套,並且配戴N95口罩,以防吸入過程中產生的漂浮微粒。

景文科大視傳系學生鄧雨柔表示,「現在學是因為有興趣,在做的時候是,雖然過程會有點累,但是是蠻快樂的。」

景文科大視傳系學生楊芷易則表示,「自己會注意,因為空氣的關係,就主要還是不要讓自己接觸到粉塵。」

3D列印技術已是發展創新產業的重要應用技術,根據勞動部8日公布的調查顯示,這項應用於醫療保健業、製造業、藝術創作等領域的專業技術,操作時容易排放出奈米級的微粒,對身體造成危害。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徐雅媛表示,列印過程中製作出的細微顆粉,以及具有毒性的揮發性氣體,藉由局部排氣排除,能讓室內環境中的危害顆粒數量降低。

勞動部強調,雖然目前還沒有職災案例,但也提醒職場內如果沒有做好通風及安全防護,長久下來,勞工可能會造成肺部受傷等的職業傷害,呼籲做好自我安全防護。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