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 聽障團體不缺席

讓母語進入生活中,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除了有聽障團體擺攤,也有用手語來說繪本故事。讓現場大朋友小朋友都在故事中開心學手語、認識聾人文化。

來到「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逛市集、學手語,具有專業語言學背景的徐宏欣,對手語很感興趣。他說:「最近因為防疫記者會,我們很常會看到有手語老師在旁邊比手語,所以也漸漸對於手語這件事情,好像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被看到。」並表示會有興趣想要學手語。

除了到市集上跟聾人交流,手語繪本更是吸引大小朋友的目光。

北市雙連國小資源班教師陳志榮,用手語向現場的觀眾介紹,「我的耳朵上面裝了助聽器喔,兩隻耳朵都有,你們有沒有看過像我一樣的人呢?」

由聾人用自已的語言-手語,來講述繪本《小熊逛市場》,加上現場有手語翻譯配音,透過道具以及圖片,帶觀眾走進繪本的世界。

陳志榮以手語問:「這隻貓熊他在賣什麼東西?」現場孩子熱烈回答「竹筍」。透過市場上會出現的東西和生活經驗連結,自然而然學會手語。看完繪本故事,最後還有親子互動來檢驗成果。

參加活動的小朋友Jessy對媽媽以手語比出「我想買玉米。」媽媽馬上拿出玉米玩具給她,同時陳志榮也教小朋友用手語向媽媽說謝謝,並比出「媽媽我愛你。」而 媽媽也以I love you的國際通用手勢回應。

Jessy說喜歡今天的活動,因為可以學手語很開心,表示以前有看過手語。「就是我同學以前老師說要才藝發表會,有人比手語,因為他媽媽戴了助聽器。」

而現場也有一位聾人小觀眾雲婷,也以手語比出:「我喜歡故事,因為故事很有趣。」

現場一位研究阿美族語的人類學家施永德,也學得津津有味。「我弟弟是有一種,講話方面就是有問題,所以我自己會一些很簡單的家裡面的美國手語。第二是在做阿美族方面研究,其實肢體語言是非常重要,我會覺得很有趣就是手語它整個文法,或是說它整個表現的方式是用身體。」

隨著手語越來越被看見,以及111學年開始國中小學必修國家語言,包含手語。期待各個族群的文化都能夠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根萌芽,開出美麗的花。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