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療養所宿舍開放 成藝文療癒空間

在1915年成立的松山療養所,是台灣人得到肺癆後的療養所。療養所所長宿舍在2018年被登錄做歷史建築,經過修復後,成為一個藝文空間。

悠靜的午後時光,在近百年的日式老屋中,跟隨瑜珈老師的指令,伸展著肢體,心也跟著靜下來。

瑜伽學員說:「(這裡有)歷史時間的縮影,所以還滿享受在這裡做瑜伽。」、「瑜伽是不是有點禪意,在這種古蹟裡面禪意十足,我更喜歡。」

瑜伽老師也認為,「不管是窗外窗內,房間裡面,我覺得都是非常,感覺讓人家滿安靜。」

在木質地板,木造隔間,充滿木質系的寧靜空間裡,進入瑜珈世界,結合松山療養所原有的醫療歷史文化脈絡,在清幽靜謐的日式宿舍,特意打造一個藝文療癒空間。

松山療養所宿舍委外經營業者林麗娜表示,「像是粉彩,像是版畫,這些我們都有。甚至我們還有插花,多肉植物的栽培,都是很棒的,很療癒的課程。」

2021年12月下旬才正式對外開放的松山療養所宿舍,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松山療養所宿舍群的歷史故事,刻意保存許多老東西,像是殘存的襖紙門,成了珍貴的裝飾,上面還有當時手寫的工作記錄,用來接待客人的應接室,屋頂是典型的和洋折衷建築風格。

松山療養所宿舍委外經營業者林麗娜解釋,「用木頭有點像是棕櫚樹的樹幹,那樣的設計元素,來把它做成一個菱格形的。」

修復團隊維持完整日式宿舍格局,牆面特意展示以泥土、木條等材料構築壁面的小舞壁工法,保留廚房裡的消防沙坑,也維持浴廁空間的建物結構原貌。更特別的是,日式老屋裡也有一點點台味。

松山療養所宿舍委外經營業者林麗娜說:「窗台下面再開了這個通風口,讓整個裡面的空氣可以流動。」

走過日據時代,走過台灣光復,松山療養所宿舍見證了台灣肺結核療養歷史。過往居住者的生活樣貌,如實呈現在眼前,有歷史的風霜,也有文化的堆疊。處立在靜謐的巷弄中,等待有心人前來探訪。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