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2,台灣戶外活動的3個改革契機【觀點】

文/城市山人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攝影/許伯崧)
隨著全球COVID-19疫情爆發,國人無法出國導致國旅大爆發,山區也無一倖免。不僅近年山難數字飆升、山區擁擠、商業團佔位,以及大量遊憩需求產生的排遺問題,在在顯示人民的戶外教育有待加強外,也凸顯台灣山域管理體制有待革新。

(※ 文:城市山人,本名董威言,作家、登山者,著有《登一座人文的山》)

無論是歸功還是歸咎於2020年爆發的國際COVID-19疫情,台灣經歷了史上最驚人的兩波「國旅大爆發」,政府和人民這才警覺,旅遊並不限於傳統上公路可達的觀光景點,僅有步道連接的著名山岳和湖泊一樣人滿為患。不僅山難頻傳、擁擠、商業團佔位等亂象叢生,環境髒亂與排遺遍地等問題也通通曝露出來。除證明人民戶外教育不足外,我們還欠缺更周延的規畫與管理體制。

時序進入2022年初,疫情影響仍未見隧道盡頭的光芒,新的一年是否將重演同樣的問題?現在是我們反思並展望台灣戶外環境的好時機。

(攝影/許伯崧)

為何戶外活動很重要?

之前我曾撰寫〈我們仍在台灣尋找走向戶外的意義〉一文,提問究竟台灣的自然環境對台灣人來說有什麼意義。

事實上,此對多數於都會區生活的台灣人來說,是越來越難回答了。雖然在視野開闊處抬頭即可見到遠方起伏連綿的山脈,但對現代人來說,卻是一個全然陌生的異世界。想像之中的大自然,也僅限於規劃良好的露營區、森林遊樂區、淺山步道、高山農場、溪邊戲水活動等,安全且便利(但看每年戲水溺斃的人數,似乎又不是如此)。

還有一種台灣的獨特面貌,非要吃點苦才能看到,甚至需要在山上露營幾宿。取代燃油與引擎的是糧食與肉身,取代馬路和旅館的是步道和帳棚,遠離受人為開發的區域,我們才能稍稍碰觸到追尋答案的起跑線。

當然,由於風險、費用和所需時間等因素,這向來是一種小眾的遊憩取向,但我認為此為台灣人——尤其是久居城市的都市人——以有限時間認識腳下土地,並產生認同感的重要途徑。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這是得自先進國家戶外文化而來的觀念。

放眼西方工業革命後健行活動的歷史,不難發現戶外活動愛好者一直和「進步價值觀」(progress)纏鬥不休,具體原因可謂耳熟能詳: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唯有努力讀書或工作,才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在休閒娛樂上花太多時間只是遊手好閒。就如筆者便時常從長輩口中得到類似的訓示。

先從理性而言,隨著都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台灣已有7成人口集中在六都,人民普遍久坐少動、飲食攝取過量,導致越來越多的文明病,像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精神壓力等,此時登山健行活動就是受科學肯定的一種最佳解方,尤其適合多山的台灣。長遠來看,人民健康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一來可以減少健保支出,二來可保證更多的生產力,無怪乎多國政府都在積極推廣戶外活動。

感性而言,以西方為例,戶外活動是社會「精神面貌」的展現,無論是發源自阿爾卑斯山脈的雪攀運動,或是造就美國荒野文化的健行活動,都十分注重獨立與冒險精神,以及正視自身弱點並加以克服的過程。在清教徒影響無遠弗屆的美國,踏入自然、讚頌自然、保護自然甚至形成了鐵三角,除了源源不絕的為環保運動輸送能量,戶外活動更被認為是美國人認識自身歷史文化的重要管道——諸如先民的拓荒精神、美洲原住民受欺壓的歷史,擁有極強的寓教於樂功能。

一個強健的文化,其特性必定是具海納百川的器量,現在正是台灣以他山之石攻舊慣的良機。雖然台灣缺乏穩定的冰雪,不適合發展雪攀活動,但卻一樣擁有先民篳路藍縷的開拓史,以及遭到不公待遇的原住民族,我們的山林在遊憩場域之外,同樣可以結合走讀活動、發揮文教功能,讓世世代代的子孫可以透過戶外活動瞭解自己的土地、瞭解台灣獨特的身世。

久而久之,也許台灣的自然環境與其中蘊藏的人文精神,也能成為令我們感到自豪的寶藏;而此是建構台灣身分和認同不可或缺的要素。

(攝影/許伯崧)

3個需要改革的地方

現階段從報章媒體所見戶外亂象是全台皆然的問題,根源是從戰後美援時期遺留的陳舊法規,從未針對山林資源的遊憩使用所設計。因此,制度面的改革迫在眉睫。

1. 正視戶外活動中的觀光性:列管商業活動

現在主掌山域活動的是教育部體育署,是因為政府長年將登山視為一種專業體育活動。如上文所述,這樣的觀點來自過去民生尚不富裕的年代,但商業化的腳步在2000年後日益加快,如今所有的熱門登山路線上皆有協作出沒,在山屋、營地駐點提供餐食、租借帳篷、睡袋等服務,這就不再屬於「體育」的範疇,而是商業相關的「觀光」(更細分的話則是冒險觀光與生態旅遊)。

國外管理戶外活動的作法不脫兩種:一是像美國一樣歸場域主管機關,如美國國家公園署或林務署;二是歸觀光機關,如冰島、紐西蘭等戶外觀光大國。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離登山產業最近的單位理應是交通部觀光局,但此機關對山域事務一無所悉,從頭到尾維持「抵死不從」的態度,所以行政院頒布「向山致敬」政策後一年有餘,我們還是沒有一個稱職的戶外活動主管機關,任何亂象只能由地方管理單位踢皮球或補破網,徒待問題再度發生。

另外,2021年10月虎豹潭6死的悲劇才過不久,今年1月又在登山路線「太加縱走」上傳出39人親子團險釀山難的新聞,足見歷史確實會不斷重演。雖然地方政府正在討論更完善的自然體驗行程配套措施,但這絕對不只是地方的課題,是全台灣的共同課題。學童需要安全有保障的業者帶隊,成人一樣需要安全有保障的業者帶隊,解決方法就是成立中央主管機關和一套商業管理的體系,也可以搭配體育署正在實施的「山域嚮導」制度,讓這個透過公帑運作的證照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是考心酸的自我檢定壁紙一張。

一個小島擠了2300萬餘人,人民怎麼可能不往上山走、不往水邊跑?面對近年暴增的遊憩需求,如登山、露營、水域活動等,卻沒有個中央層級的主管機關捍衛我們的戶外環境,協調各群體之間的使用衝突,比起先進國家實在令人汗顏,希望這一點能盡快改進。

(攝影/許伯崧)

2.落實戶外教育與山難預防

以前登山健行活動因戒嚴時期的山地管制,只能由特許社團帶領進行,屬小眾活動。近20年來已無此限制,導致傳統社團無以為繼、日薄西山,取而代之的則是自組隊伍和商業隊伍。

隨著交通、資訊、裝備的普及與進展,以及「向山致敬」政策的鼓勵,現在登山健行活動大眾化,「人人皆可為登山客」的時代已經來到。然而背後的隱憂,則是居高不下的山難數量,屢屢引致「山難搜救使用者付費」的熱烈討論,關於此議題,我另有兩篇專文探討,有興趣的話可以閱畢本篇再參考。

根據教育部的定義,適用於登山健行活動的教育稱為「山野教育」,但實際上除了老師們的意願與能力之外,最大阻力是如何說服家長接受戶外活動中必然的風險,放手讓自己的孩子參加活動,以及搭配完善的保險與應變程序。對此,社會大眾必須認識到:從小不讓孩子進入自然環境學習自主風險管理,我們過度的保護心態,將在未來某天導致他成為下一個意外的犧牲者。

同時,我也提議政府可以考慮擴大補助山野教育,讓校方能夠承擔外包給專業團隊的成本,如此一來除了減輕老師們的負擔、提升安全性與教學品質,更讓山野教育不只是貴族學校或體制外學校的專屬行程。

最後,我認為落實戶外教育尚有兩個相連的環節——即商業體制和證照體制。面對無數意欲親近山林溪流的民眾,我們不能天真的期待大家都懂得衡量自身狀況,或是做好完善準備,最關鍵的角色仍落在實際帶隊的「領隊」或「嚮導」肩上。

雖然此舉對風行的「網路自組隊」或「共乘團」無甚幫助(俗稱主揪的人可能自認對他人沒有責任),但只要商業隊伍能有具法源的定義,再導入現有的證照制度,那麼事故就有望減少,甚至尚能期待透過他們在實際行程中推廣基礎山野教育,正是一石二鳥。

(攝影/許伯崧)

3.建立融合地方社群的管理架構

以戶外環境的遊憩活動而言,政府過去只懂得管制,不懂得管理與服務,落得「先禁國家」的罵名。如今國旅潮方興未艾,政府自知應為「向山致敬」負責,正在重新審視山林的各項議題,其中一環就是一套有效的管理架構。發源自美國的LAC、VERP、VIM或是最新的VUM,都是擁有完整參考文獻的架構,端看我們願不願意投入資源研究如何因地制宜。

回顧台灣的戶外活動發展,向來和地方社群嚴重脫節。以登山健行活動為例,民眾普遍重視效率,一下車就是登山口,結束後就上車,並不會在地方社區停留或消費,就算是以原住民為主的協作產業,從業者也可能來自他處,並非出身地方。人少的時候,登山者、地方社群和業者還能相安無事,但當訪客數量大幅成長而引發環境髒亂、使用衝突、利益分配等問題時,地方社群可能就不會保持沉默了。

於是乎,我們在戒茂斯的利稻部落、加羅湖的四季部落,甚至是被戲稱為「屏東國」內的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上都能看到強度不一的地方社群主導權,其後連結的則是蔡政府的原住民轉型正義政策和原住民傳統領域的訴求。

追根究柢,這是因為台灣的戶外遊憩從一開始就缺乏整體規劃,長期排除地方社群在外,也未就商業行為加以管理,讓諸多矛盾猶如壓力鍋般,在國旅起飛後爆發。當今的課題就是如何化地方社群為利害關係者之一,與業者、訪客、政府多方協調出一套有共識的管理機制。

但要注意的是,如何將這種新型態的生態旅遊或冒險觀光做得兼顧「品質」與「安全」不只是一門學問,更需要持續監控並調整的漸進流程。

訪客體驗的安全性與優劣,攸關一地的長遠發展和環境保護,從國際案例上來看,實不宜貿然讓缺乏專業與資源的地方社群獨挑大樑,而是要短期透過市場機制促進良性競爭,長期透過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計畫性的輔導,才能逐漸步上軌道,否則難以避免「圈地收錢」或「佔山為王」的非議。

(攝影/許伯崧)

我們應為台灣感到驕傲

我們常在媒體或是上網搜尋時,看到如清境農場「小瑞士」、「綿羊秀」,還有豪華的歐風民宿等行銷訴求,民眾衝著偽出國的號召,一窩蜂湧入具「異國風」的秘境,台版富士山、台版大峽谷、台版奧入瀨溪流等詞彙浮濫不堪,不禁令人想反問:台灣人真的以台灣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為傲嗎?一定要貼上「台版」的標籤才值得去嗎?

場景轉換到國外,自然與人文景觀也是人民對國家民族認同的一部分,我們應多去走、多去看、多去讀,累積對土地的瞭解與情感,真心為台灣的獨特感到自豪,並驕傲地向世界宣稱:This is Taiwan. You can’t find it anywhere else!

作為現代人連結土地最好的活教室——我們的山、溪流與海洋——他們值得更多的關注與照顧,各式各樣的遊憩活動則是最好的捷徑。

人類因探索而成長,文明因野性而輝煌。台灣的戶外環境是我們探索的場域、野性的泉源,我們必須做該做的事,不只為自己,也為了未來世代的台灣人一同努力。因為這是我們的家。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攝影/許伯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