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工研院研發低成本萃取技術 廢鋰電池可望留國內處理
林靜梅 吳嘉堡/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民眾的手機、平板電腦,還有電動車等,都有可充電重複使用的二次鋰電池。其實廢二次鋰電池內有高價的金屬,像是鈷,不過國內回收後,有一半都輸出國外處理。最近環保署與工研院合作,成功研發出低成本萃取技術,將來可望把廢鋰電池留在國內處理。
可充電重複使用的二次鋰電池,廣泛運用在手機、平板電腦裡,加上越來越多民眾使用電動汽車與機車。環保署預估,到2025年二次鋰電池廢棄量會達到1100公噸,目前一半輸出國外處理,其實它內含高價金屬、像是鈷,環保署與工研院合作研發出新技術,可用較低成本取出較純化的鈷。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組長曹芝寧表示,「我們現在(萃取)黑粉只能,賣80元一公斤,但是到氧化鈷可以到800元一公斤,有十倍的成長。」
廢棄的鋰電池,會經過破碎分選、篩分、分離純化等過程,最後能生成高附加價值的氧化鈷。工研院強調,跟國際技術比較,能減少空汙與降低成本,環保署也認為將有助促進循環經濟產業鏈。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祕王嶽斌表示,「高價的這些稀有金屬資源留在國內,讓國內形成一個循環的產業鏈。」
目前國內二次鋰電池回收率接近5成,並不高。環保署解釋,可能不少廢棄電池,民眾放置在家,未進入回收體系,將來需設法提升鋰電池回收率,讓資源進入循環體系,有效重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