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四大公投/提案背景、數據解析、政黨與六都首長立場最終看

許伯崧/整理報導 設計/曾芯敏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設計/曾芯敏)
1218四大公投最後倒數!本次公投計有第17案「重啟核四」、第18案「反萊豬」、第19案「公投綁大選」,以及第20案「三接遷離」。透過四公投歷史背景介紹與數據解讀,在2021公投進入最後衝刺之際,一同回顧提案起源與最終盤點本次公投投什麼。

過去台灣曾舉辦過3次公投,前2次公投也分別與同年的大選合併舉辦,分別為2004年的「強化國防」與「對等談判」,以及2008年的「討黨產」、「反貪腐」、「台灣入聯合國」、「務實返聯公投」,但在2017年修法前,因「雙二一」的高門檻,導致此前6案全數盡沒。

2017年《公投法》經修正後,降低提案與通過門檻,隔年公投案數爆發,總計10案併入同年九合一大選,不僅首次有公投案過關,且高達7案通過,改寫我國公投史紀錄。

時隔三年,將於12月18日投票的四大公投,分別為第17案「重啟核四」、第18案「反萊豬」、第19案「公投綁大選」,以及第20案「三接遷離(珍愛藻礁)」,內容涵蓋能源、食安、選務與環保領域,在投票日進入最後倒數之際,讓我們一同回顧2021四大公投提案內容與爭議始末。

第17案:重啟核四會是終局之戰嗎?

核四計畫於1980年首度提出,歷經兩大政黨、四位總統與多位行政首長,從興建到封存再到重啟,1218四大公投第17案「重啟核四」爭議已逾40年。

2000年政黨輪替,陳水扁政府循民進黨黨綱宣布停建核四。然而在停建110天後,扁政府被迫向現實低頭,讓核四廠復工。復工後重新招標,台電多次追加預算,仍趕不上預計的商轉時間表,工期一再延宕,商轉承諾也隨之跳票。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後,福島核災激起全球反核意識,當時立法院衛環委員會通過臨時決議,要求核四立即停工,但該年6月,國民黨立委仍憑藉著人數優勢,通過核四預算案,其中包含140億追加預算。

2014年4月26日,總統馬英九做出重大宣示,決定核四一號機安檢後封存、二號機停工,這項決定也形同宣布核四全面停工。2016年二度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刪除核四封存預算5億元,附帶不可再編列封存預算,然而「封存」非「廢止」的核四,曲折發展仍未停止。

時間來到2017年8月15日傍晚,北台灣最大電廠「大潭電廠」因人為疏失跳電,造成全台668萬戶停電近5小時才解除。也因為這場18年來最嚴重的停電災情,也讓重啟核四的聲浪逐漸回到檯面。

2018年6月,台電宣布陸續將核四廠1700多數燃料棒分批運回美國原廠。同年底的11月24日,黃士修領銜的「以核養綠」公投案通過,民進黨政府遂刪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所謂「非核家園」條款。然而即便公投結果刪除法律文字,民進黨表示政策方向不變,形成廢除法律但不影響實質政策走向的結果。黃士修誓言將發起公投二部曲,此便為2021年底「重啟核四」的由來。

第18案:反萊豬牽涉食安與台灣國際經貿布局

四大公投第18案「萊豬公投」爭議多年,萊豬除涉及食安外,也牽涉台灣在國際經濟貿易的布局

萊克多巴胺是一種乙型受體素,屬於類交感神經刺激劑,添加在動物飼料中,可以增加瘦肉比例,提高產值,之後美國FDA核准萊克多巴胺上市,用作添加於飼料的「瘦肉精 」。但截至2021年12月,僅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26個國家可合法添加萊劑於飼料中;歐盟、中國等160多國則禁止。

台灣禁止萊劑使用得從2006年中國發生瘦肉精「克倫特羅」中毒事件說起,克倫特羅是「瘦肉精」的一種,在中國發生中毒事件後,我國一個月內迅速拍板、全面禁止國內養豬戶使用市面上四種瘦肉精。

2007年,執政的扁政府預告將放寬萊劑殘留容許量,並通報WTO打算開放萊牛萊豬進口,引發國內豬農強烈抗爭,之後扁政府不再提解禁。而美方則不滿萊劑解禁不成,遂停止TIFA會談。

2012年馬英九總統第二任期上台後不久,行政院突在晚間11時發布新聞稿,宣布台灣在「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的16字原則下,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在野黨和民間團體則痛批政府失去誠信。同年7月,國際訂出萊劑牛肉殘留濃度在0.01ppm (10 ppb) 以下,即屬安全,民進黨表示願採國際標準,不再堅持「零檢出」。

2013年,台美經貿談判一度傳出「萊豬」將繼牛肉之後再次叩關引起反彈,最後雖不了了之,但也顯示國際殘留標準仍難以解決政治問題。

2020年,同樣在總統第二任期時,蔡政府宣布,在保障國人的健康前提下,於2021年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全豬,以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而此引發朝野激烈對抗,在野的國民黨在無法抵抗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下,遂將阻擋萊豬的希望,轉移至公投戰場上,希望力挽狂瀾。

第19案:從鳥籠到鐵籠…公投綁不綁大選?

第19案「公投綁大選」由國民黨籍立委江啟臣提案,主張民進黨2019年修《公投法》讓公投與大選脫鉤,降低投票率也壓低通過機率,等同變相阻礙公投、違反憲法精神。反方則以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併公投造成的排隊亂象為由,認為公投併大選,無論在選務辦理或對選民選擇上都有不利影響。

回顧歷史,2003年11月《公民投票法》草案提出,11月27日進行表決,在野黨國親聯盟以席次優勢,三讀通過限制較多的行政院版本《公投法》,時任總統陳水扁於同年底簽字,隔年1月2日正式生效。

然而,該年行政院版本的公投法限制多,並設有「雙二一」的高門檻——即在全國性公投中,投票人數需達全國投票權人總數二分之一以上,且有效投票數超過二分之一以上同意,才算通過——在此高門檻下,此後2004年與2008年的公投案盡沒,被批評為「鳥籠公投」。

為解決鳥籠公投的的高門檻問題,2016年再次上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取得國會席次優勢,隔年12月31日,三讀通過《公投法》修正案,除大幅下修提案、連署與通過門檻,並將公投「應與選舉同日舉行」,即「公投綁大選」的慣例入法。

在歷時14年後《公投法》修法「解鎖」,隔(2018)年年呈現公投提案數大爆發的盛況,時年合計有10案公投合併九合一選舉辦理,卻也導致在超過法定投票時間後,仍無法讓投票人完成投票的現象,在部分投開票所,甚至出一邊開票、一邊投票的亂象。除時任中選會主委引咎下台,敗選的台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更批評「公投亂大選、礙大選」,之後提起選舉無效之訴。

對此亂象,2019年民進黨挾人數優勢,火速通過新版《公投法》推翻「公投綁大選」規定,除了錯開公投與大選舉辦日,也變成每兩年舉辦一次。國民黨批評此舉為「沒收公投」,並譏民進黨將過去「鳥籠公投」升級為「鐵籠公投」,國民黨籍立委江啟臣因而提案,盼未來公投能重新綁大選。

第20案:深澳電廠停建,三接遷離成延長戰線

第20案「三接遷離」是本次四大公投連署份數最高一案,總計達70萬份的連署數。但其實三接遷離一開始不論連署份數或媒體聲量持續低迷,直到今年2月國民黨加入「搶救藻礁連署」行列,使藻礁公投獲得空前關注度,連署份數也呈爆炸性成長,短短三週便募得60萬份,一舉衝破連署門檻,但對提案環團而言,在政黨奧援下雖然得以挺過成案門檻,但也導致內部意見分歧,同時無可避免使議題走向政黨對決。

2018年深澳電廠在該年公投前,由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停工,三接公投也成深澳電廠停建後的延長戰線。「三接」位於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園區,因觀塘靠海享有地利之便,方便接應天然氣船,此外,同區內已有全台最大燃氣電廠「大潭電廠」,三接得以最短路徑就近供應天然氣。因此,1997年東鼎液化瓦斯公司提出「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三接進駐觀塘」的攻防就此展開。

東鼎原先計劃先取得觀塘工業區開發權,在競標大潭電廠的天然氣供應權達成一條龍式的供氣,不過2003年中油搶下天然氣供應權,東鼎計畫大亂,只好於2004年停工,填海造陸也僅完成五公頃。

取得供氣權的中油,則認為觀塘冬季海象欠佳,後決定直接從台中港的「二接」埋設海底管線供應大潭電廠。2007年中油直接在觀音海岸的完整藻礁上開挖四公尺深溝,引發民間與學界的搶救藻礁行動。而位於大潭藻礁南邊的觀新藻礁,則於2014年劃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時年馬政府開始推行穩健減核能源政策,並在封存核四的政策下,透過「擴充大潭發電廠」和「重啟觀塘工業區」,以天然氣發電填補核電缺口。延續至蔡政府時期,為達能源轉型目標,蔡政府提高燃氣發電比例至50%,因此需天然氣儲槽大幅擴充並穩定供應,重啟觀塘工業區開發變成選項之一。

而為重啟,中油必須補做環差分析,但隨著越來越多藻礁生態的事證出土,中油為求審查通過也兩度縮減開發面積,從馬政府時期的232公頃工業區減少至23公頃,但環團認為此舉同樣會傷害藻礁。審查小組也不買單,並將本案退回,結論提交環評大會決議。但卻令人意外的是,環評大會推翻小組建議,最後以「通過」收場。觀塘工業區在 2019、2020 年重啟陸上和海上工程,但民間團體仍對三接工程充滿各種不信任。

在此僵局下,環保人士潘忠政提案「三接遷離」公投訴求「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民進黨政府後於今年5月3日公布「三接再外推方案」,增加150億預算,把工業港再往外海遷移455公尺,至離岸 1.2 公里處,使工程不需要浚挖海底,原21公傾的外海填區也不填土;發起方對此並不買單,堅持三接遷離為唯一方案。

數據解讀四大公投

以四大公投連署率觀察,台中市分別在「反萊豬」及「公投綁大選」兩案連署率衝第一,台北市在「重啟核四」居冠,桃園市因地緣之故,在「三接遷離」公投連署率排六都之首。

此外,進一步檢視四大公投偽造率發現,「重啟核四」偽造率最高,達 6.80%,其次為「公投綁大選」(3.07%)、「珍愛藻礁」(1.84%),「反萊豬」偽造率最低(1.72%)。

上一次公投「以核養綠」領銜人黃士修再度捲土重來,不僅本次「重啟核四」連署人數較上次增長逾4萬6千人,重啟核四也是2021公投最快通過門檻一案,但最終連署份數為37萬5417人是四案最低,與「珍愛藻礁」的70萬4397份數相較,差距超過30萬人。

縱使重啟核四連署份數殿後,但網路聲量卻不容小覷。《公視新聞網》以2021年11月5日至12月5日一個月為調查區間,分析公投關鍵字排名與熱度時間發現,在本次四大公投中,「核四」關鍵字的相關度最高,「公投綁大選」熱度則最低。

進一步觀察,公投案相關發文數量及討論度上升的時間點,幾乎都與公投說明會相關,如黃士修領銜的「重啟核四」便在11月18日的電視說明會後聲量來到一個月內新高,當日說明會,黃士修一席問反方代表台電核能發電處許永輝處長「你身家安頓好了嗎」之發言,引發後續爭議。

四政黨公投立場表態

1218四大公投進入投票倒數,國民黨喊出「四個都同意,台灣更美麗」,執政的民進黨則以「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互別苗頭。

在兩大黨以政治口號作為動員令之際,民眾黨則以「兩好兩壞」(同意反萊豬、三接遷離)作為立場,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指出,不會像國、民兩黨喊四個圈或四個叉,應著重討論過程,讓支持者自行選擇。時代力量另以「三好一壞」作為政黨公投立場。

(設計/曾芯敏)

六都市長立場表態

至於各縣市首長對公投的立場表態,首都台北市長柯文哲曾指以個人立場反核;萊豬則認為源頭標示才是關鍵,如果執政黨做不到,他只好投下同意票。至於2018年公投綁大選,柯文哲則抱怨拖太久,對手丁守中後續更因一邊投票一邊開票提起選舉無效之訴,但未明確表態。在三接遷離一案,柯文哲說他會投「賭爛票」同意。

新北市長侯友宜與台中市長盧秀燕,兩位國民黨籍的地方首長動向也備受關注。7日在藍綠議員質詢下,盧秀燕指她對反萊牛與反萊豬的立場始終如一,並對守護食安、人民健康、環境生態的主張都予以支持。至於公投綁大選,盧秀燕表示若總統選舉造成壅塞是選務辦不好,不會因此取消總統選舉,並說只要節省人民時間,她都贊成。

核四廠座落位址的新北市,截至13日止,國民黨最大諸侯的市長侯友宜僅對「反萊豬」做出明確表態,但對「重啟核四」等其他三案未正面表態,迄今也未參與任何一場公投宣講。13日晚間侯友宜臉書發表千字文指出,「公投不該淪為填鴨式的圈與叉」,並指公投本該就事論事, 卻演變成非友即敵跟選舉一樣 ,並問「大家不累嗎?」

同日國民黨結合公投與秋鬥團體的會師,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總統馬英九與多位藍營縣市長出席之際,依然不見侯友宜與盧秀燕兩直轄市長,公投進入倒數關鍵階段,兩人動向有待關注。

民進黨執政的另三都,桃園市長鄭文燦、台南市長黃偉哲與高雄市長陳其邁,與黨中央口徑一致表示,「四個不同意」。

(設計/曾芯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