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話實說/辯論爭點整理與剖析:關於藻礁和三接,我們知道什麼?

有話好說邀請「三接遷離」公投案正、反雙方同台辯論,並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合作,針對辯論內容進行爭點整理、資料脈絡的補梳理與查核,製作成「時話實說」系列,提供完整的議題解析與對話。

正方: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林惠真(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反方:趙家緯(台大兼任助理教授)、詹順貴(環境律師)
🔴 正方段落(同意) 🔵 反方段落(不同意)

【爭點 1】不蓋三接會影響能源轉型,導致缺電和空污嗎?

🔵 趙家緯表示,天然氣是台灣從燃煤過渡到綠能的重要橋接能源,因此「增氣減煤」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手段。他指出,一旦不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將會造成天然氣的供給缺口,難以達成2025年供應2620萬噸天然氣的目標。

趙家緯預測,這代表2025年時,燃氣的能源占比會從原先的50%,下修到42%;同時燃煤占比只能降到36至37%,無法達成目標值27%,減煤速度被迫放慢,「投下不同意票,才能夠維持這個能源轉型目標」。

🔴  不過蔡雅瀅指出,就算沒有大潭電廠225萬瓩的發電量,只用台電匡列的短期措施支應,也不至於缺電。她援引共力研究社盧其宏博士的推算,表示雖然2025年的備用容量率會是較吃緊的14.1%,但2026年和2027年分別還有15.2%和17.4%,都超過15%的目標值,不會有缺電問題。

根據她的估計,即便沒有三接,2025年的備轉容量率也還有9.1%,不會達到中火和興達電廠燃煤機組啟動備轉的8%標準,不用多燒煤。她強調,「不要把三接作為非核減煤唯一的路徑」。

🔵  但趙家緯認為,蔡雅瀅引用的推算並未考慮「淨尖峰能力」的轉換因子,所以估算有落差。而且當備用容量率僅有14%或13%,備轉容量率則可能已經低於8%,危及供電穩定。

詹順貴強調,一旦三接延後造成供電窘迫,正方沒有替代方案。他認為藻礁當然重要,但正方也必須顧及中南部居民的健康,兼顧減煤、減空污的需求。

🔴  蔡雅瀅回應,不蓋三接不代表就要多開燃煤機組。她重申,「備轉容量率低於8%才重啟燃煤備轉」是當時的環評承諾,根本與公投無關,批評反方的說法不實。「我們從來就沒有反對燃氣取代燃煤,」蔡雅瀅說,正方只是希望三接不要蓋在生態敏感的藻礁區域。

★ 資訊查核 1

反方陳述,不蓋三接就無法達成天然氣供氣目標

能源轉型白皮書預估,2025年天然氣供應量目標為2620萬噸,扣除三接供應的300萬噸,僅剩2320萬噸,無法滿足全國預估需求量2490萬噸。

不過在2018年白皮書初稿中,原訂2025年的天然氣供應目標是3270萬噸,扣除當時三接預估供氣量600萬噸,可供氣能力仍有2670萬噸,尚能滿足2490萬噸的需求。但由於二接四期擴建延後完工減少300萬噸,三接規模縮小也降低300萬噸,加上永安接收站供氣能力下修50萬噸,因此在白皮書定稿中,可供氣能力調整為2620萬噸。

正反方都提及盧其宏的推算

盧其宏以兩種情境,推算「無三接」的備用容量率。在不計入需量反應的版本中,2025到2027年的備用容量率分別為11.2%、12.3%、14.5%,與趙家緯計算的11%、12%、15%相距不遠。趙家緯認為經濟部的預估已計入需量反應,不該重複計算,因此不再計入。

盧其宏計入需量反應的版本,三年的備用容量率則是13.8%、14.8%、17%。蔡雅瀅引用這個版本,並以較樂觀的能源需求假設為前提,因此算出比盧其宏略高的結果。

反方陳述,興建三接才能顧及減煤、減空污的需求

新型燃氣機組的空污排放,約為新型燃煤機組的四分之一、舊型燃煤機組的八分之一,因此將燃煤發電替換為燃氣發電的確能減少空污。

但實際上,燃煤發電並非空污的主要來源。根據環保署空污調查,台灣空污來源有三分之一來自境外,境內占三分之二,其中「電力業」僅占PM 2.5來源的5.4%。燃煤的重金屬排放量雖然高,但總量與車輛等移動污染源相近,且因移動汙染源距人類生活空間更近,實際對健康危害的比較,仍須進一步研究。

因此,除了發電廠鄰近或下風處的居民外,困擾一般民眾的空污主因並非燃煤電廠,改變發電方式對整體空污幫助有限。

【爭點 2】如果不蓋三接,其他天然氣來源足以支應大潭電廠嗎?

🔴  蔡雅瀅認為,三接不是天然氣儲槽的唯一選擇,因為現有一接、二接,未來的五接和六接都有新建儲槽和供氣量擴充計畫,不一定要在大潭興建三接才能有充足的天然氣。此外,目前台中二接就在往大潭電廠供氣,而且也在持續擴建,新增的氣源可供大潭電廠使用。

她進一步表示,全國電力供需報告針對三接延後提出五項因應對策,其中包括永安一接和台中二接的供氣,這些對策足以長期應對大潭電廠的需求。

蔡雅瀅質疑,因應對策也包括優先調度、供氣給大潭電廠7至9號新機組,說明即使不蓋三接,大潭電廠還是有氣可用,但經濟部卻總是說三接延後將有137億度電力缺口,需要多燒500萬噸煤。

🔵  不過詹順貴指出,2024到2025年將有大量大型發電機組除役,天然氣儲槽的擴建規劃都有特定用途,無法作為大潭電廠的固定供氣來源,因此不能取代三接。他指出,未來通霄、大林和興達等地都會新設燃氣機組,民間工業鍋爐汰換也增加天然氣需求,這些都需要仰賴新建的天然氣儲槽。

針對「優先調度」他也回應,因應對策 中,二接供應8、9號機組,是由於新機組效能較高,因此優先供氣。優先調度給7到9號機組,也代表要降低1到6號機組的氣源,減少這些機組的發電量,進而無法維持原有的發電總量。

🔴 🔵  此外,蔡雅瀅指出因應對策中,光是擴大需量反應的成效就達到100萬瓩,而三接延後僅影響102萬到186萬瓩,足以彌補其中大半,顯示其他措施能取代三接。但趙家緯反駁,需量反應只能降低用電尖峰,無法減少用電量。

★ 資訊查核 2

正反方爭論,其他天然氣接收站能否代替三接

在一接和二接的擴建計畫中,開發目標除了供應興達和通霄等電廠的新燃氣機組外,也包括支援大潭電廠的天然氣調度。但中油在環差報告中指出,二接二期擴建無法替代三接,也不是三接興建前的應急計畫。

中油原先預計二接二期擴建完成後,每年將加供大潭電廠100萬噸天然氣,用以提高機組容量因數(增加功率與延長滿載發電的時間),不過2017年的環差報告已不再設定供氣目標。台電公布的2020年度報告顯示,大潭7部機組的容量因數平均約63.27%,形同63.27%的時間滿載發電,但不確定是否與供氣量有關。

台電預估2015到2030年間,大潭電廠所需天然氣量為一年325萬噸到494萬噸,平均為每年390萬噸。但以二接二期的規劃,即便加上原本預計加供的100萬噸,還是僅能供給268萬噸,無法滿足大潭電廠的需求。

正方陳述,因應對策包含一接、二接供氣給大潭電廠

經濟部的五項因應對策,包括新增民營燃氣機組100萬瓩、優先調度大潭電廠高效率7到9號機組、加強機組維護、擴大需量反應成效達100萬瓩,以及提高永安和台中接收站供氣能力。中油2017到2020年度的股東會年報,確曾提到二接的供氣對象包含大潭電廠。

正反方爭論,優先調度氣源能否支應大潭發電

假設全數機組必須滿載發電,則只要供氣量不足,就會降低發電總量,無法透過機組之間相互調度解決。

然而實際上調度能否奏效,取決於電廠的發電規劃,以及各機組滿載發電的時間。但能源局僅公布全台燃氣發電的目標,並未說明單一電廠負責的發電量,也無法得知大潭新舊機組預計的發電配比。

由於大潭電廠7到10號燃氣機組較新、效率較高,所以原先就規劃新機組供氣量高於1到6號舊機組。但因為沒有大潭電廠的目標發電量,也缺乏新舊機組的供氣分配規劃,在現有資訊下,無法判斷能否藉「優先調度」達成目標。

正反方爭論,需量反應是否能作為彌補發電量的因應措施

需量反應是一種抑制尖峰用電的調度方法,提供電費優惠吸引用戶在非尖峰時段用電,藉此調節尖峰時段的用電量。

需量反應無法降低年度用電需求,但依國外經驗,有可能增加再生能源使用效率,並降低非再生能源發電需求。不過,台灣目前僅開放用電大戶參與需量反應,調節尖峰用電,因此會受廠商參與意願影響。

【爭點 3】三接選址觀塘港恰當嗎?

🔴 🔵  林惠真表示,大潭位於台灣海峽最狹窄、風速最大的位置,三接在此興建將造成能源安全的風險。她更批評,環差報告的風速和波浪預測,並非採用大潭當地資料,而是使用新竹的資料,讓人難以信服。

蔡雅瀅也指出,中油船隻兩度在大潭擱淺,而且6到9月連續5次逃到台北港躲避風浪,證明大潭海象不佳,不適合設置接收站。但趙家緯則表示,透過操船模擬和實地走訪等資料,三接使用天數可以達到340幾天。

★ 資訊查核 3

正方陳述,三接位於台灣海峽最狹窄、風速最大的位置

台灣海峽最狹窄區域其實是新竹至中國福建,根據能源局全台模擬風速資料,風速最大的區域則是恆春以南海域和苗栗外海,而海岸線上則以竹南到彰化沿海平均風速較大。不過若與其他接收站(台中港、台北港、外木山)相比,觀塘港的確是相對風速最大的位置。

正方陳述,模擬未使用大潭資料而改採新竹資料

根據環差報告海象模擬,「風速資料輸入採用中央氣象局新竹浮標的氣象站風速資料」,的確是使用新竹氣象站的風速資料。

環差報告中,風速和波浪預測資料來自兩個測站:氣象局的新竹浮標,和中油為三接工程而興建的觀塘氣象站。新竹浮標位於海上,而觀塘測站在海岸邊,可能受到50公尺高的液化天然氣儲槽遮蔽。環差報告認為,新竹浮標雖然距離大潭電廠約36公里,但海上測得的風速資料與觀塘資料的相關性高,所以採用較能代表海上風速的新竹浮標資料。

反方陳述,三接的使用天數可以達到340幾天

根據環差報告,中油委託中央大學數值模式推算,在臨界風速設定為15 m/s時,觀塘港11年間每年可進港天數為331至350天。2014年中油委託泰興工程的站址評估報告則指出,觀塘港可營運天數為312天,與台中港的292天和台北港的334天差異不大,符合營運需求。

正反方均論及中油2014年的三接可營運天數評估。(表/三接站址評估報告)

【爭點 4】外推方案興建的深水區有沒有藻礁?

🔴 🔵  林惠真表示,根據2016年環差報告的探勘,以及海底掃描研究顯示,港區大部分區域都是藻礁。但詹順貴認為,藻礁需要行光合作用,因此水深超過一定程度,可能就沒有活的礁體。他引述2018年的鑽探資料表示,水深超過10公尺礁體就非常薄,超過15公尺幾乎看不到連續礁體,外推方案已經刻意避開礁體分布區域。

詹順貴指出,施工方法不浚深、不回填,雖仍有影響,但已經最大化保存藻礁生態系。他也質疑正方引用的雷達探測資料不可信,而且判讀不正確。

★ 資訊查核 4

正反方爭論,水深超過15公尺有沒有連續礁體

正方引用台大碩士論文對桃園近海地形的研究,反方則引用中油鑽探資料,以及中央大學以高解析火花放電震測、底拖側掃聲納紋理比對鑽探岩芯判讀。由於實地鑽探是最能瞭解海床地質的調查方法,反方的中油報告相較正方更為適合地質評估,調查年份也更新。

中油鑽探資料顯示,外推方案中最遠的北防波堤III(如下圖)沒有礁體,但西海堤、冷溫排水口區域,以及棧橋區確實有礁體。綜合環差報告資料,水深超過18公尺的鑽孔都沒發現礁體,僅有一處水深24.66公尺的鑽孔(BH-7),仍發現厚度0.1公尺的礁體。

由於目前只能綜合鑽探岩芯資料來確認海床有沒有礁體,中油在2020年針對外推方案的工程範圍,新增鑽探36處作為施工依據,但鑽探工程浩大且費時,取樣的分布、密度是否足具代表性,能夠描述工業港整體的海床狀況,仍待進一步論證。

中油以歷次海底鑽探資料,製成礁岩厚度空間分布圖。(底圖/環差報告書,構造位置加註/有話好說)

【爭點 5】三接會不會破壞藻礁生態系?

🔴  林惠真批評,政府宣稱不浚挖、不破壞是「非常非常非常誤導的」,實際上海堤還是要浚深,並放置303個面積相當於籃球場的沉箱。她指出,棧橋位於藻礁最密集的地方,建造巨大的橋墩怎會沒有破壞?總統蔡英文稱沒有破壞藻礁「完全錯誤」。

此外,林惠真質疑,環差報告初稿中,外推方案造成G3區的淤積量是原方案的3倍,但正式報告的淤積量卻大幅減少。她也指出,在G1區外面淤積、裡面侵蝕,G2區持平而G3區淤積的現象,已經呈現突堤效應。她強調如果環評報告不周全或需要補件,就不該拿來宣傳和誤導民眾。

🔵  趙家緯坦言,施工必然衝擊藻礁生態系,但不浚挖就不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詹順貴則強調,外推方案已經將對藻礁生態系的衝擊降到最低,同時「兼顧減煤、減碳、減空污,讓多元環保價值最大化」。

針對淤砂問題,詹順貴回應,G3區現在就已淤積,與外推方案無關,且根據成大水工所的模擬,外推方案會讓水流加速,不會導致淤積。他認為,外推方案興建的離岸堤與突堤不同,會讓水流加速帶走淤沙,沒有突堤效應問題。

🔴 🔵  林惠真也指出,中油將溫水口設計在港區內,會讓水溫比沒有外推海堤時上升3.58度。趙家緯表示,除非關閉所有火力發電廠,才能沒有溫排水,但這並非一蹴可幾。他也指出,外推方案升溫3.54度的比較基準,應該是原本大潭電廠已經導致升溫的3.49度,實際上僅額外增溫0.05度。

詹順貴則表示,目前的溫排水導流口造成升溫3.09度,未來加上7到9號機組,搭配外推方案,水溫只會再增加0.04度,不會變成林惠真說的「海鮮鍋」。

🔴  林惠真指出,桃園27公里的藻礁僅有南邊7公里狀況較好,卻偏偏在此興建三接。她質疑僅僅使用少數參數做出來的海流模擬,可信度讓人存疑。而且模擬只是為了確保行船安全,無法估算海中生物遭受的影響。

她坦言,「我們對藻礁的理解真的是太少了」,或許沙多浪大才是藻礁適當的生長環境;目前的生長狀況還可以,但建港改變後,風平浪靜的環境恐也宣告藻類的死亡。

🔵  不過詹順貴指出,桃園藻礁超過27公里,堤防只會興建2.7公里,而且藻礁本來就是震盪非常激烈的生態系,他質疑正方是否過度擔憂?他認為,藻類宣告死亡的說法沒有學理依據。

★ 資訊查核 5

正反方爭論,施工對藻礁的破壞程度

對於施工是否破壞藻礁,反方的比較基準為迴避替代方案,認定外推方案的施工方式,包括不填地、不浚挖等,已經比迴避替代方案更少破壞礁體。但對正方而言,無論迴避替代方案或外推方案,都會破壞礁體。至於反方陳述不浚挖就不會有不可逆影響,也只屬於專家意見,並沒有實證研究支持。

正反方爭論,興建三接會不會造成淤積和突堤效應

根據環差報告模擬,從G1區到G2區中間的流速,外推方案比迴避替代修正方案更快,但是G2區的流速,則是外推方案比迴避替代修正方案更慢。此外,環差報告沒有提及G3區的流速變化。

雖然環差報告模擬出流速變化,但並未敘述侵蝕淤積與流速增減之間的直接關係,僅推測外推後計畫區受到外廓遮蔽導致進沙量減少,將大幅降低整體淤積現象。環評委員陳裕文建議,應該列出淤沙減少的比例,委員程淑芬也建議補充淤沙對藻礁的影響。

關於淤積狀況的敘述,環差報告也出現前後矛盾,G2區有侵淤互現,也有淤積降低的敘述,讓人難以判斷模擬情形,對此,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也建議,應確認G2區未來建港後淤沙量模擬的結果。反方所述「外推方案水流加速,所以不會淤積」,並未在環差報告的數值模擬中證實。正方所述環差報告初稿與定稿的淤積量差異,由於無法取得初稿,因此難以查證。

過往資料顯示,2009到2015年的模擬與後來實測地形侵淤狀況高度相似,但都低估了實際的侵淤程度,顯示環境模擬研究可作預測參考,但不等於實際環境變化,所以需持續監測並規劃解決方案。環評委員李培芬也建議中油,需要在淤積時考慮啟動清淤作業。

至於地形侵淤趨勢對生態影響的評估,環差報告並未提及,無法判斷侵淤狀況是否衝擊藻礁生態以及影響的幅度。蠻野心足理事長陳憲政則指出,流速增加也可能增加侵蝕,建議中油應評估侵蝕對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影響。

正反方爭論,溫排水升溫幅度

目前大潭電廠溫排水最大升溫為3.05℃,擴增新的燃氣機組後預計升溫3.49℃,三接原先的迴避替代方案預計升溫3.58℃,外推方案則是3.54℃。因此若是外推方案與現況比較,會增加升溫0.05℃,加上新機組增溫則會再增0.49℃。由此可知,溫排水升溫主要來源為大潭電廠而非三接外推。

反方引述環差報告認為水溫影響輕微,但即便忽略平均水溫變化,在排水口局部區域的溫差影響並未評估,環差報告也缺乏冷排水和溫排水綜合效應對環境、生態的影響評估。因此,三接溫排水衝擊生態環境的程度仍待調查。

中油在環差報告中,提出溫排水增溫模擬結果。(圖/中油環差初審簡報) 

正反方爭論,三接蓋好是否代表藻類宣告死亡

雖然正方指控,研究模擬僅用來確保行船安全,無法評估海中生態的影響,但實際上環差報告也有進行生態模擬。生態模擬的參數包含動物豐度變化、種類、優勢數量百分比和種類組成等等,也納入水質、地形、波浪、溫度和鹽度等環境變數。

環差報告的生態模擬認定三接對環境影響並不顯著,但正方與部分環評委員都認為評估不夠完整,也質疑環差報告的模擬方法和參數的合理性。環差報告的生態模擬是否具指標性,不同領域的生態專家可能會依據評估的物種、方法、參數來源有不同意見。而參數模擬的結果是否能反映實際對生態的影響,目前也不清楚。

根據中油出版的《桃園觀音藻礁生態解說手冊》,在一些不利於造礁珊瑚生長的環境中,珊瑚藻類就可能取代珊瑚成為主要的造礁生物,形成的生物礁就是藻礁。藻礁生長速度十分緩慢,而且容易受環境變動影響。研究指出風浪是影響殼狀珊瑚藻生長與形成礁體的因素之一,但無法從現有研究得知浪變小是否會造成藻礁死亡。

因此,正方陳述風平浪靜就會讓藻礁宣告死亡,尚無學術證據支持。但另一方面,更動現有的生存環境確實可能衝擊藻礁的生存,反方和環差報告也並未證明「不會」影響藻礁。目前研究對藻礁的理解還很少,無法判斷波浪變動對藻礁生態的影響程度。

綜上所述,外推港口、棧橋和沉箱等施工措施,雖然對生態有直接影響,不過中油的鑽探資料也顯示,除了棧橋以外,多數工程並不會在藻礁礁體上進行。沒有設置人工建物的區域,對生態則會有地形侵淤、水流改變和水溫改變等間接影響,但目前欠缺相關實證研究,因此無法判斷間接影響對生態的衝擊到底有多大。

(※ 「時話實說」系列由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協力製作,特此鳴謝)


  • 陳璽尹(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台灣科學媒體協會秘書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士,曾任職出版社,關注科學傳播的實務困境)
  • 高佩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負責能源與氣候變遷領域,曾任職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關注政策研究、公眾參與和科學溝通)
  • 林毓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負責生物醫學領域,協助媒體與科學研究的知識轉譯。曾任職中研院資訊科學所,背景專長為癌症轉譯醫學與分子生物學)
  • 廖英凱(科學月刊編輯委員、台灣科學媒體協會常務理事,曾參與能源局能源統計情勢會議、台北市公民參與委員會、能源轉型白皮書能源治理小組、科技部科學傳播諮詢委員會)
  • 黃彥鈞(有話好說記者)
  • 汪彥成(有話好說社群編輯、記者)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