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旅遊不利環境 學者提倡永續生態旅遊
陳冠勳 林志堅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新冠疫情逐漸控制,國內知名景點相繼出現報復性旅遊,有環保團體及專家、學者擔心大量人潮會對當地環境帶來破壞,因此提倡永續生態旅遊,主打小眾旅遊,重視深度、知識化的旅遊體驗,同時更達到生態永續的效果。
合歡山武嶺遇上連續假期,遊客擠得水泄不通。位在南投的溪頭同樣湧現大批登山民眾,國內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在逐步解封下迎來國旅大爆發,卻也引來環保團體等單位擔憂。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說,「每個環境都有它的最適量,也就是我們在講說環境的承載量,那尤其是人多的時候,可能有多個步道它會人腳踩踏,那造成一些土壤的這些這個壓實等等的一些相關衝擊。」
民眾關不住,就怕觀光過度發展,破壞環境導致生物種類及數量銳減。台灣生態旅遊協會表示不追求觀光人次,推動小眾旅遊,避免擾動當地動、植物,並與在地在地連結,透過當地食材、人文風情等體驗,減少旅途中的碳足跡,提倡國旅轉型,發展成永續生態旅遊。
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系主任林青蓉也表示,「生態旅遊它絕對不太可能就是完全的取代我們傳統的大眾觀光,(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他們會希望在他自己未來的旅行的選擇上面是一個更負責任,然後對環境更友善的一種方式。」
學者坦言現行旅遊模式不會消失,不過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民眾開始追求有品質、深度和知識化的生態旅遊,在體驗大自然的同時更是對環境保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