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2年北京冬奧只剩三個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金(Josh Rogin)16日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引述多個消息指出,白宮將宣布美國總統拜登與任何美國官員都不會出席北京冬奧,籍此「外交抵制」,回應中國政府侵犯人權,並同時避免影響美國運動員。
羅金的文章引述消息指,儘管華府還未敲定「抵制」之舉,但已向總統作出正式建議,並預計拜登會在本月底前批准這項決定。羅金在文章又說,美國政府會通知其盟友,但會讓各盟友自行決定是否跟從美國的做法。
羅金的文章雖然發表於「拜習會」之後,但作者指抵制的決定與「拜習會」無關。另外在「拜習會」前就有傳出,習近平會邀請拜登出席明年的北京冬季奧運,但據悉會中最終並無談論冬奧。作者亦表示,如今拜習會已結束,美國政府「少一個理由按下宣布外交抵制的決定」。
「外交抵制」呼聲一直存在
《立場新聞》報導,今年 6 月,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協調美、英、德、歐盟、加拿大、意大利、捷克、瑞士、瑞典、丹麥和立陶宛共11個國家議會的議員,就冬奧展開議會行動,其中多國要求對北京冬奧實施「外交抵制」。
IPAC又指,中國共產黨持續侵犯人權,違背奧運原則,要求各國政治領袖緊急行動,向世界宣言他們不會為持續進行的罪行洗白。
不過,國際奥委會(IOC)副主席柯茲(John Coates)上月曾明言,拒絕就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並說「不在我們職能範圍內」。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對柯茲的言論表示讚賞,他說中國願意與國際社會一起,「共同反對體育運動政治化,彰顯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精神,守望相助,同舟共濟,一起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