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調查逾八成民眾童年被體罰 長大恐影響人際
黃怡菁 張梓嘉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苗栗發生兩歲男童,疑似去年不當管教致死、遭掩埋棄屍的案例,「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根深蒂固,兒福聯盟最近對成年人問卷調查,台灣超過八成民眾,也都曾經被體罰過,而且間接導致長大後,人際關係較差,或是在親密關係中「複製暴力」,兒福聯盟在今年「橘絲帶」零暴力運動,持續呼籲家長,必須改變傳統的教養方式。
苗栗縣一名2歲林姓男童,去年疑遭父母不當管教致死,被掩埋棄屍,上週被檢警找到埋屍地點。兒福聯盟統計,2020年兒虐施暴,「體罰或不當管教」占快四成,是虐待的第一名,近期再對成人問卷調查,達83%的民眾,童年都被體罰過,而且童年陰影間接影響長大後的人際關係。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說,「爸爸媽媽常常用暴力或辱罵的方式,當他遇到衝突,或者想要解決關係的困難,有時候不自覺也會重複爸爸媽媽的方式。」
小時候挨過打、罵,成年後,也更容易使用拳腳解決問題,問卷也顯示,超過兩成曾經被體罰的人,會有推打伴侶的情況發生。兒福聯盟每年都會在11月兒童保護月,發起橘絲帶行動,鼓勵家長重新檢視教養方式。
「因為我4點要接大寶,5點要接小的,所以還是很多公事沒有處理完,所以免不了還是要回一下訊息,」藝人林可彤說,「然後就會覺得小孩一直在旁邊說,媽媽你不要看手機,媽媽你不要把手機拿起,然後我就會很火大地說,我是在處理公事,等我處理完了,我就會放下手機,你可以不要再唸了嗎,然後我就忍不住又滑手機,又罵小孩。」
面對新世代父母,時常忙於3C,容易對小孩產生不耐煩,但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兒福聯盟也認為,當家長碰到教養問題時,不要急著發脾氣,應該先排除狀況、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並且多多吸收育兒知識、技巧,如果有困難,都還可以進一步對外求助,讓體罰有機會被終結,不再影響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