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董座難產,《公視法》修法會是解方?【有話好說】

編按:文化部日前拋出《公視法》修法草案,《有話好說》為促進公共對話,邀請專家學者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卓越新聞基金會現任董事、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以及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劉昌德於節目探討《公視法》與修正草案議題。本報導亦為涉己事務,特此敘明。

文化部16日預告《公共電視法》修正草案,包含降低董事席次、審查門檻,並明定行政院長可指定公廣集團董事長,此舉將改變過去由公視董事推舉的作法,引發輿論譁然。除在野黨質疑執政黨毀壞公視獨立性外,亦有學者認為,公視董座由政府指派「創全球先例」,批評《公視法》修法草案凸顯執政黨欲全面操控公視之意圖。

文化部日前拋出《公視法》修法草案,修法內容五重點分別為:

  1. 現任董事從17至21人降為11至15人即可運作
  2. 董監事審查委員從原本四分之三的「憲法門檻」,降為三分之二的「法律門檻」
  3. 行政院提名董事時,應指定一人為董事長
  4. 公視基金會業務範圍,新增國際傳播服務及交流,以及
  5. 放寬政府每年補助公視9億上限的限制

其中,尤以「公視董座由行政院指派」,以及「新增國際傳播服務與交流」備受爭議。前者受質疑「公視恐變央視」、政治黑手伸入公視;後者則被批評,為國際影音平台開巧門。

莊伯仲:董事門檻需修改、公視不能再空轉

攤開歷史紀錄,第五屆公視董事延宕968天、第六屆董事延宕58天,而第七屆董事迄今已延宕超過700天。面對外界紛擾與質疑,曾任第五屆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認為,董監事資格審核的門檻必須修改,但應檢討文化部的政策溝通和法案措辭所引發的爭議。​

莊伯仲在9月22日《有話好說》節目上表示,他過去在擔任第五屆公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時的經驗相當不愉快,他直指,若要為這段歷程下註解,便是「我擋你,你卡我,冤冤相報​」。

莊伯仲表示,他支持文化部提出的草案與下修門檻。​他認為「目前公視董事產生的機制很理想化,但只要在野黨掌握關鍵少數,就可以卡死,換人執政的時候,又換成另一方來卡」。

莊伯仲也質疑,「20年前支持《公視法》的學者和民代,今天在哪裡」?他直指行政院長蘇貞昌及駐日代表謝長廷,都是當時在立法院支持法案的立委。他補充,「當時的立法設計是不食人間煙火」。

「有一票人反對降低門檻,認為過去幾年,即便辛苦一番,也還是選出董事,表示只是提名人選不夠好,才無法通過四分之三門檻。」莊伯仲分析,「因為人選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刷掉,政府最後常只能提出一些『神主牌』,好讓人不敢刪​」。

「五月天的阿信、施振榮董事長,還有童子賢等人,」莊伯仲認為,這幾位董事當然都是社會賢達,但對他們是否了解公共電視有所保留。他認為,公視董事是無給職,在有本業的情況下,他們除了出席會議共襄盛舉外,實際能真正參與多少?

「如果門檻再不修改,接下來恐怕只能請出證嚴上人、星雲大師或是林義雄這種等級的人了,」莊伯仲質疑,即便他們被選上,能不能對公視發展有所幫助,也要打個問號。他肯定文化部有勇氣來面對問題、予以解套,強調「公視不能再空轉下去。」​

審查委員組成 應納入民間團體聲音

「但是我也要譴責文化部,」莊伯仲批評文化部公告草案的過程太過粗糙,幕僚工作不足。​

莊伯仲指出,文化部的修法版本包含指定董事長人選,引起很多反感,但事實上他該人選也要經過三分之二的審查,根本和提名董事是同一回事,也沒有那麼可怕。他建議,「法案條文應該寫成『提名董事時,一併提名董事長』」。莊伯仲強調,在民主時代,「指定」聽起來總有威權意味。​

莊伯仲直指,這次《公視法》的修法草案,他也是公布在網站與新聞報導後才知道。他質疑,文化部在公共政策形成的過程中,有無廣徵民意?「文化部長是否投書媒體或接受聯訪,來說明目前的困難?」莊伯仲認為,這次修法的條文似乎沒有找產、官、學界舉辦講座,或是從焦點團體凝聚意見,「突然就蹦出來了」。

​莊伯仲補充說明,他認為審查機制的另一亂源,是審查委員的組成方式。他強調並非針對審查委員本人,「但委員會以政黨比例組成,誰在立法院席次多,就可以推派更多代表,這就注定無法與政治干預脫鉤,董事審查將永無寧日」。

他表示,如果日後維持這種組成方式,他同樣對後續發展不樂觀。莊伯仲建議,可以思考委員會組成上,政黨比例佔其中一半委員人數,另一半委員則由民間團體組成,他認為這樣的組成模式會較為多元。​

(攝影/梁駿樂)

邱家宜:現行董事選任體制已走不下去

延任近2年的現任董事、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在同一天的節目中則坦言,現行董事選任體制早已「走不下去」,邱家宜向政府呼籲,應該放下政治企圖,嚴肅面對公視發展。

邱家宜表示,本次《公視法》修法,雖在「董事長產生機制」部分備受批評,但她認為這並非最重要的。

她解釋,即便過去董事長是由董事互選出任,「但坦白講,大家在拿到董事名單時,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董事長人選放在哪裡」。邱家宜直指,過去在相互杯葛的時候,只要看到「像是董事長」的候選人,就會馬上被砍掉。​

​邱家宜認為,董事名單應包含各種不同角色的人,但在這樣的結果之下,總是無法作為一個「團隊」被呈現。這是過去經常發生的事。​

​「如果未來董事長人選提前曝光,大家提前聚焦,讓候選人在審議階段,就以(董事長被提名人)的身分接受檢視,這反而有利於領導者的問責,」邱家宜認為這並沒有不好,但因為社會較難理解,所以容易被導向說這是「政治干預」,「畢竟董事長是最明顯的指標,但這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邱家宜提醒,董事審查門檻下修是當務之急,預算來源鬆綁對公視未來經營與發展也十分關鍵。她憂心,如不優先處理以上事項,公視將走不下去。​

​​公視之所以走不下去,邱家宜認為在台灣目前的政治品質和文化之下,這是一個行不通的體制,「已經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我們將會被這個制度玩死」。

邱家宜解釋,公視每次董事換屆,都得卡上一段時間,特別是第四屆換第五屆董事當時卡了將近3年之久。​

審查委員即便下修,董事同樣難以通過

至於外界批評本次《公視法》修法將審查委員「四分之三」的憲法門檻,調降為「三分之二」的法律門檻,標準似乎變得更寬鬆,邱家宜則認為,這同樣難以通過。她解釋,「以現況來說,綠營推薦有8席審查委員,要達到三分之二,至少還要再2票。這並不容易」。​

​「三分之二同樣是高門檻,」邱家宜認為應該從良善、向上提升的角度,去思考能夠帶公視走上國際舞台、讓大家服氣的人選。「只是執政者要沒有私心,不要把公視董事提名當作分封諸侯,」​她提醒。

​​邱家宜補充到,公視培養演員、導演、技術人才、新聞記者,記錄台灣的自然、人文,也肩負少數族群語言文化保存,維護兒少及聽障者的權益,近年又為東南亞移民製作母語新聞,產出優質內容,​但公視預算卻因種種政治因素,和早年規畫的60億樓地板相差很遠,「因為公視要獨立於政治之外」。​

​邱家宜表示,公共電視是個好東西,就像便宜又好的公立教育體系、全民享有的健保,「但這不是說商業的東西不好,但是它要將本求利、它有各種的誘惑和考量,必須要有一個基於公共價值的體系加以平衡,」她解釋,「這不是反對自由市場,而是不能只有自由市場。」​

​邱家宜呼籲政界和社會大眾,必須嚴肅看待公視的發展。她提醒執政黨不該在成為多數黨後,就總想要「整碗捧去」,「更不應該為了對付政敵,就要把什麼好東西全部砸爛」。​

「宇昌案便是因為選舉的相互陷害,使台灣生技產業延宕多年,」邱家宜反問,難道要再因為政治鬥爭再次犧牲公共電視嗎?「這令人痛心疾首」。

(攝影/梁駿樂)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