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攜手台大利用國研院平台 解析不吸菸肺癌成因

近年來台灣吸菸人口逐漸下降,但肺癌的發生率卻依然逐步上升,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一直是學界研究重點。國研院建構了研發服務平台,為產學界提供大數據、AI等科研技術來支援研發,並首度徵選出亮點成果,其中有團隊,利用平台資源,解析不吸菸肺癌的成因和進展;除此之外,還有基因工程、電晶體、類神經網路架構等研發領域。

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指出,「去年開始,台灣第一次非抽菸(罹肺癌),超過抽菸的比例。」

癌症,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以肺癌的發生率最高,而且不吸菸卻罹癌的比例逐年上升。中研院和台大等單位組成了跨領域癌症登月團隊,利用國研院、國網中心的LIONS生醫平台,對不吸菸肺癌進行解析。

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說明,「可以去了解從正常到癌變,這樣的一個分子的過程到底是什麼,那因為這樣是一個,需要非常大的數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非常希望政府能夠繼續支持像這種大數據的這個計畫。」

柳營奇美醫院牙醫部長蔣維凡表示,「能夠在臨床上面運用的新的技術,進入能夠專利甚至技轉,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都是一個蠻冗長,而且是兼具有相當多專業的一些技術在裡面,這個(平台)事實上是相當好的一個媒介。」

不只在基因體技術解析上有突破性進展,長庚和柳營奇美等團隊,則使用鏈結產學技術加值服務平台,開發出口腔癌、胰臟癌檢測方法和免疫檢測試劑。

長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余兆松表示,「(口腔癌)檢測試劑已經獲得歐盟的註冊,國內申請臨床試驗跟上市許可認證的階段,專利諮詢、技轉的合約,(都是和)學術界很不一樣的專業。」

國研院長吳光鐘指出,「構想,你要把它實現出來,你要設計的工具、設施,那這個在學校是比較缺乏的儀器設備之外,那我們也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

國研院旗下八個研究中心,把國內大學難以單獨購買的貴重軟硬體設施和研發服務平台,提供給產學研單位,並在今年首度徵選研發服務平台的亮點成果,希望能鼓勵更多團隊合作,推出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研發成果。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