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成長快速 社區充電問題浮上檯面

吳雅瑜 王德心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政府推動要在2035和2040年,分別讓新售機車和汽車全面電動化,有民眾發現家中社區無法充電,是否裝設充電設備,也引發住戶之間的衝突與爭議。

氣派的外觀周遭環境清幽,建商還在每個停車位的後方預留好電動車的充電孔、電線管路並已連結到家用電錶,要來滿足日後住戶的使用需求,這是位在台北市正在銷售中的全新建案。

建案代銷專案經理陸威豪說:「其實新的案子的話,大概我們公司行銷的有8成以上,都有電動車充電這樣的規劃,先把這些管道等等的,做一個獨立的規劃,到他可以拉到獨立電錶,吃他自己的電,這樣不會引起不願意有,或沒有開電動車的一些反彈。」

近年來電動車在國內越來越普及,根據公路總局統計,純電能小客車的登記數由2018年底的1795輛躍升到去年底的11194輛,兩年之間成長超出五倍,但也不是每個社區都超前部署裝設電動車的充電設備,因為在管委會這一關的溝通協調並不容易。

台灣電動車協會顧問陳禹伯表示,因為這些線路必須要經過公共空間,遇到全部的管委會,都是以他們不覺得充電站是安全的設備,做為考量拒絕。

目前電動車車主若想安裝電動車充電樁,是由各住戶自家電表後端供電,從大樓機房中的電表外接電纜拉線至住戶停車格旁進行設置、電費由住戶自行負擔。儘管政府規定2019年7月後的建物,需為電動車保留充電架設空間,但在此之前的多數社區大樓能否裝設,常引發爭議。對此北市府就設立專業輔導團隊,免費提供諮詢,從今年起,補助管委會申請充電設備之設置及維管費用,截至目前已經有31個社區來做詢問。

北市府建管處主祕洪德豪說:「因為有些大樓沒有既有的管線,所以要很多要穿孔,穿孔可能會損及結構安全的疑慮,這部份我們會協助解說。」

而營建署則說,目前舊公寓大廈最麻煩的地方就在於新增一組管線可能會經過共有空間,正在檢討相關法令,未來會盡可能賦予社區管委會較大權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