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每8位青少年就有1位感到孤寂、毒品容易趁虛而入

陳佳鑫 張梓嘉/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長期輔導青少年的張老師基金會,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以及藥物使用態度進行調查,發現高中一、二年級學生對人際的需求最大,一旦孤寂感太強,毒品就容易趁虛而入,而青少年的自殺率也會飆高。
 
想要運動,卻沒有人來邀約,想要在網路上玩遊戲,也是同樣的情況,讓青少年感到格外的寂寞。這是長期輔導青少年的張老師基金會,近年來不斷遇到的個案情況,因此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際關係,以及藥物使用態度進行調查,發現三者間為正相關。

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涂喜敏說明,「就是,不管照顧者是父母親還是祖父母,關係越好,他的心理就越更健康,他的人際壓力就越低,他的孤寂感就會低,他使用那個物質的態度就更正確。」

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葛永光也表示,「常常說宅男宅女很多,那你都不出去跟人家接觸,你變成活在一個虛擬的個人的世界裡面,他當然跟人際之間沒有互動,就很容易形成一種孤寂感。」

調查發現,人際關係上,每8位青少年就有1位感到孤寂,尤其高中一、二年級,對人際的需求最大,孤寂感也最高。而且一旦孤寂感太強,毒品等藥物就容易趁虛而入,青少年的自殺率也會飆高。

空中大學助理教授林烝增表示,「我們現在政府的錢都用在那個抓到毒販呀,二級、三級,或者不同使用不同的藥品,裡頭的一些保護管束、治療,其實我們好多經費都用在這,那我們前端的預防其實更重要。」

與會的專家學者呼籲,父母的關心陪伴,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並且維持固定休閒活動,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不二法門。長期關注青少年的監委葉大華強調,監察院已經注意到青少年的自殺率飆高等問題,正進行相關調查,提醒相關單位注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