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偏振光影像首度公布 研究黑洞噴流新里程碑
曹晏郡 邱福財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黑洞研究有新進展,台灣和全球參與計畫的國家首度公布黑洞的偏振光影像,能解析黑洞周圍的磁場結構,有助了解黑洞噴流。
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人員朴鍾浩指出:「在這次EHT團隊的研究成果中,人類首次觀測到黑洞的偏振光影像,並首次根據黑洞的偏振光特性,藉由理論模型比較,推論出黑洞附近的磁場,這些成果帶領黑洞研究到了新的里程碑。」
M87星系,距離地球5千5百萬光年,核心的黑洞噴流延伸達5千光年。學界已知黑洞噴流和黑洞周圍的磁場有關,但它是如何產生的,物質又是如何掉進黑洞,這些都是未解之謎,而現在的「偏振光」影像解析,成為重要關鍵。
台師大物理系助理教授卜宏毅說明:「首度可以在黑洞周圍發現分析磁場的結構,那進一步我們可以跟理論模型做驗證,我們發現的磁場結構,跟我們兩年前的模型比對的預測的黑洞特性也是相當符合。」
中山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郭政育說:「黑洞的影像本身就是說可以告訴我們黑洞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它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黑洞是怎麼吞噬氣體的,以及黑洞是怎麼造成噴流的,那透過偏振光的觀測我們可以知道,黑洞附近的磁場的分布是怎麼樣,可以知道黑洞附近,磁場強度是如何,我們就可以用來去檢別哪些理論會是比較正確的理論。」
「偏振」就像磁場指紋,可以解析黑洞周圍的磁場結構,中研院團隊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國際合作計畫,這回公布的「偏振光」影像,主要使用的演算法,其中一套就是由中研院研發。從目前掌握的黑洞實際情況來看,未來可望對其他的黑洞,提供更深入的研究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