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4焚化爐燃燒量居全台之冠 1/4代燒外地垃圾

高雄有4座焚化廠,燃燒量居全台之冠,其中有1/4卻是要代燒外縣市垃圾,包括澎湖、台南、台東和南投,也引發環團及市民不滿。
 
為了降低反彈聲浪,還有焚燒垃圾所引發的底渣處理、固化物掩埋等問題,市府決定要逐年減少代燒量,也盼望中央對各地焚化爐設定的整改計畫,讓外縣市的處理量能可以提升,也讓高雄市的中區焚化廠,可以在5年之內順利除役,降低焚燒量。

貨櫃車開進仁武焚化廠,來自台南、澎湖等地的垃圾倒入儲坑中。台灣24座焚化廠,有4座在高雄,因此部分沒焚化爐或整修中的縣市,將垃圾運往高雄委託代燒。

高市環保局南區資源回收廠副廠長萬國榮說明,「仁武(焚化)廠進來的大概有南投、澎湖跟台南,還有少量的台東市,一般外縣市是會(事業廢棄物)以各月平均來看的話,過去大概曾經高達最多有達到1萬多噸。」

高雄焚燒垃圾有1/4來自外縣市,包括台東、澎湖和南投、台南,龐大代燒量燒出環團對空污的疑慮。據了解,4座焚化廠約佔高雄固定污染源排放量3-7%,雖不及中鋼、電廠及石化的高污染,仍讓民眾擔憂。

南部反空汙大聯盟發言人李建誠表示,「除了(代燒)減量之外,第二就是要增加它的品質,品質也要提升,就是它的(空汙)排放加嚴標準要加嚴。」

為弭平反彈聲浪,以仁武廠為例,委外管理廠商的新約規定,不收外縣市事業廢棄物,希望逐年減少代燒,留空間消化市內垃圾,達成市長陳其邁承諾5年內讓中區焚化廠除役。

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回應,「108年是大概處理了144萬噸左右,今年(109年)預估的(總)處理量,大概有137萬噸,相對我就減了差不多7萬噸的垃圾處理量。」

燒得多也帶來大量底渣,高雄每年約燒出22萬噸底渣,雖不收代燒費,但代燒縣市須回運底渣1.67倍,其餘則運到環保局底渣處理場,比例各佔一半。

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指出,「我們處理1噸的(外縣市)家戶垃圾,我們希望說各縣市能夠回運1.67倍的底渣,我們大概一年的(底渣)處理量大概8到10萬噸左右。」

底渣經過篩分、磁選及熟化等程序,變成粗細兩種再生粒料,可用在管溝回填或道路鋪設等公共工程上。但對部份縣市卻相當棘手,澎湖或台東因成本高、公共工程不夠消化等因素,將回運底渣委外處理。

台東縣環保局副局長陳炳伸表示,「委託底渣做成再生粒料的廠商,來協助我們把底渣做成再生粒料,然後我們再委託另外的廠商,幫我們把這些再生粒料運用在公共工程上面。」

怪手將太空包吊掛進掩埋坑中,路竹掩埋場要同時容納4座焚化廠的飛灰等固化物,24萬立方的空間啟用至今,不到兩年時間已用掉近一半。

路竹掩埋場管理員蘇玉城表示,「很困難就是(能)掩埋的地方,老實講是真的不多。」

高雄雖在燒垃圾及底渣處理上有餘裕,卻同樣有掩埋容量的問題,大家都想丟垃圾,但也都不希望焚化廠或掩埋場在自家附近,等路竹掩埋場空間全數用盡,下個掩埋場在哪?就成了市府的新考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