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燃燈節、新加坡小販文化 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柏文/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6日開會,公布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南韓燃燈節燈會、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以及源自於西非柏柏人的傳統料理「庫斯庫斯」都被列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揭曉,韓國一年一度的燃燈節燈會,名列其中。
南韓文化財廳長鄭在淑說:「我們將竭盡所能堅持並維護燃燈會,將把它變成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跨越宗教信仰,讓慶典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每年農曆4月8日是南韓的燃燈節,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誕生。燈會期間,會有竹子和韓紙製成的燈飾,裝飾街道,民眾也會提燈上街遊行,堪稱春季一大慶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揭曉,韓國一年一度的燃燈節燈會,名列其中。
南韓文化財廳長鄭在淑說:「我們將竭盡所能堅持並維護燃燈會,將把它變成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跨越宗教信仰,讓慶典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每年農曆4月8日是南韓的燃燈節,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誕生。燈會期間,會有竹子和韓紙製成的燈飾,裝飾街道,民眾也會提燈上街遊行,堪稱春季一大慶典。
過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不會把宗教活動列入名單,但評審認為,慶典的意義已經超越宗教,展現全國人民和諧的精神。
街邊的流動攤販齊聚在同個空間,饕客在廣場中央的座位區品嘗各地美食。1960年代後期至1980年興建的小販中心,是新加坡庶民美食聚集地,同時乘載著文化記憶。不分性別、年齡、種族,所有人坐在同個屋簷下用餐。在今年,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販中心攤販業者表示,「我在小販中心工作已23年,小販中心給人一種身處在社區的感覺,我的客人是我最好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大家庭。」
色澤近似小米,由粗麥粒、麵粉、鹽及水製成,「庫斯庫斯」是西非柏柏人的傳統美食,在北非地區被廣泛當作主食,尤其在遊牧民族和農村十分常見。在沒有食譜的年代,製作過程僅透過觀察模仿和口耳相傳,才得以延續。努力齊心製作,一同享用,象徵著團結、分享的精神;料理的製作知識和技術,也擠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街邊的流動攤販齊聚在同個空間,饕客在廣場中央的座位區品嘗各地美食。1960年代後期至1980年興建的小販中心,是新加坡庶民美食聚集地,同時乘載著文化記憶。不分性別、年齡、種族,所有人坐在同個屋簷下用餐。在今年,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販中心攤販業者表示,「我在小販中心工作已23年,小販中心給人一種身處在社區的感覺,我的客人是我最好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大家庭。」
色澤近似小米,由粗麥粒、麵粉、鹽及水製成,「庫斯庫斯」是西非柏柏人的傳統美食,在北非地區被廣泛當作主食,尤其在遊牧民族和農村十分常見。在沒有食譜的年代,製作過程僅透過觀察模仿和口耳相傳,才得以延續。努力齊心製作,一同享用,象徵著團結、分享的精神;料理的製作知識和技術,也擠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