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金門移民出洋多 帶回現代化物質文明

在金門這座小島上有許多美麗的洋樓建築,這樣一座饒富閩南文化的小島,卻有不少西式洋樓。原來早在一個世紀之前,金門因為移民出洋,帶回許多現代化的物質和文明。兩千公里外的新加坡和金門有過緊密的連結,是最多金門人移民的國家。一起走入金門和新加坡,看看一座島嶼和一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金門,不只是邊陲小島、戰地前線。這裡有百年的輝煌建築和豐富的僑鄉文化。

金門古厝屋主李榮協表示,「早期是農業社會,要做事維持生活比較困難,我們西山前的人,很早就去新加坡、馬來西亞。」

根據江柏煒的研究,金門人出洋,以新加坡人數最多,高達五萬餘人,這與當時的開放政策有關,1819年萊佛士爵士將新加坡訂定為自由貿易港。新加坡的航運優勢帶動了駁運業的發展,停泊在港口外的大型貨輪,必須靠著小型船隻運送人員和物資,忙碌的新加坡河,也是金門移民的重要根據地。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江柏煒表示,「早期來的金門人,他們多數人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能,只得在新加坡河討生活。」

在異地辛勤拚搏,少數人累積了資金,做起了轉口貿易。對移民來說,出洋謀生,終究要落葉歸根。特別是那些致富的商人,回故鄉蓋大宅,是彰顯榮耀的象徵。有別於紅磚合院的沉穩,20世紀的僑匯建築,以異國元素妝點,大大地解放了傳統建築的思維。

江柏煒表示,「移民的出洋,不只是單向的,在文化上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關係,這也說明,早期的全球化就在金門這個地方發生。」

這座小島,透過移民的出洋,和世界有過精彩的交會。數百年來,一座島嶼和一座城市之間,相互流動。隨著移民的終止,兩地之間淡淡地牽繫著,在百年的建築、在祖輩的血緣之間。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