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者以鏡像手復健機器人 效果提升二至三成
賴淑敏 蔣龍祥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風患者常會出現手臂無力、手指打不開的情況,林口長庚醫院去年引進全球首創「鏡像手復健機器人」,讓中風患者穿戴機械手,復健效果提升兩到三成。
52歲的簡女士,去年中風、左半身癱瘓,就連手指頭也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得靠別人幫忙,讓她一度相當沮喪,幸好在醫師建議下,除了傳統復健,她又另外接受新的「手部復健機器人」訓練,現在左手臂已經能抬高,手指頭的抓握能力也恢復,還回到職場上班,工作打電腦都不成問題。
中風患者簡女士說:「我的手可以舉高,然後可以做任何右手可以做的事情,不管是張開或是握住拿東西,我覺得右手能做的左手幾乎都做得到。」
負責診治的林口長庚醫院表示,在科技部專案補助下,去年全球首創「鏡像手復健機器人」,讓中風病人穿戴機械手,再經由左右手偕同操作,就可以抓取物品,感受物品的材質與重量,這種有感受的治療情境,對病人大腦神經活化非常有幫助,平均治療6週,就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功能2到3成。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長裴育晟說明:「它就是用中風(患者)的這個好的手,就是沒有受損的手去帶動不能動的手,那它最主要就是使用感測器跟馬達的技術,可以做到這樣的動作。」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15到20萬名中風患者,並且以每年3萬名患者持續增加中,醫師提醒,中風後的前半年是黃金治療期,若能及時採用科技復健,不僅可以減少後遺症,也可提升生活品質,而這項新的研究成果,日前已被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
52歲的簡女士,去年中風、左半身癱瘓,就連手指頭也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得靠別人幫忙,讓她一度相當沮喪,幸好在醫師建議下,除了傳統復健,她又另外接受新的「手部復健機器人」訓練,現在左手臂已經能抬高,手指頭的抓握能力也恢復,還回到職場上班,工作打電腦都不成問題。
中風患者簡女士說:「我的手可以舉高,然後可以做任何右手可以做的事情,不管是張開或是握住拿東西,我覺得右手能做的左手幾乎都做得到。」
負責診治的林口長庚醫院表示,在科技部專案補助下,去年全球首創「鏡像手復健機器人」,讓中風病人穿戴機械手,再經由左右手偕同操作,就可以抓取物品,感受物品的材質與重量,這種有感受的治療情境,對病人大腦神經活化非常有幫助,平均治療6週,就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功能2到3成。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長裴育晟說明:「它就是用中風(患者)的這個好的手,就是沒有受損的手去帶動不能動的手,那它最主要就是使用感測器跟馬達的技術,可以做到這樣的動作。」
根據統計,台灣目前約有15到20萬名中風患者,並且以每年3萬名患者持續增加中,醫師提醒,中風後的前半年是黃金治療期,若能及時採用科技復健,不僅可以減少後遺症,也可提升生活品質,而這項新的研究成果,日前已被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