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外銷、抗美豬衝擊 台灣豬肉搶攻國際

陳奐宇 陳顯坤 溫正衡 王威雄 / 綜合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豬要如何增加競爭力,打入國際市場? 有業者跟學者認為,台灣豬飼養的成本相較國外偏高,單以肉品打價格戰恐怕難跟國外業者抗衡,如果對外先從加工食品及冷藏豬肉著手,對內精進育種品質並且打造品牌,也許假以時日能殺出一條活路。

香港提出豬隻出口需要通過豬瘟、口蹄疫和布氏桿菌等檢驗,雲林縣王文曲牧場的種豬歷經1個半月的檢驗和文書流程,獲得出口健康證明書,在今年7月中順利出口。

王文曲牧場場主王銘儀指出:「我們講好的價格,你(貿易商)要去跟香港廠商怎麼談,你去跟他談,談好以後其實就這樣成交,我們就趕快密切去進行這一類的檢疫的工作。」

花了10年復育屏東平埔黑豬的李榮春,也分別在2018及2019年成功將800頭活豬外銷香港,他們的成功經驗都凸顯出台灣豬農的養殖技術獲得肯定。

李榮春認為:「如果台灣是走一般平價市場的話,跟美國、丹麥、加拿大、西班牙等等的國家你要怎麼去競爭,如果你要走高端的,就只能你要做一些品牌。」

價格戰打不贏國外豬,但台灣冷藏豬肉口感好、加工食品烹飪手法多元,學者跟業者認為這可能是個機會。

大成集團副總裁韓家寅提到:「我們可不可以把中華料理,把台灣料理變成一個很好的一個加工的美食,然後我們做成冷凍的食品可以出口。」

屏科大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沈朋志表示:「以口感或其他烹煮的一些條件來講,(台灣)當然冷藏的會比(國外)冷凍的要來得好。」

台灣豬全面外銷需要時間,擁有桐德及黑蜜豬二品牌的大成集團認為,同樣以豬肉為主要肉食的華人市場,也許能成為第一步。

大成集團副總裁韓家寅舉例:「新加坡市場、香港市場應該很容易就可以進去,澳門市場、日本市場有沒有機會,因為他們都喜歡吃豬的,我們應該針對有一些華人市場,我們認為應該第一步。」

台灣豬要能在國際市場競爭,光靠品質還不夠,技術的提升同樣重要,屏科大這兩年陸續送學生到丹麥取經,為的就是培養人才、從基礎紮根。

屏科大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教授沈朋志表示:「人才培育鏈這一個是提升我們國內養豬技術最重要的一環。」

進軍國際不能光靠豬農單打獨鬥,產官學研四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實現,業者認為,政府若有心將台灣豬推向國際市場,應該有更具體的作為。李榮春提到:「有的人的養殖環境就真的很棒,可是都是單一單一單一,如果可以的話,也許我們的豬肉外銷也可以組成一個國家隊。」

韓家寅也指出:「台灣要養東西(豬),很多的縣市政府都說不要來我這邊,大家都說臭、不好,我認為我們如何達到我們的(養殖環境)規範,政府應該就是鼓勵。」

雖然台灣豬全面進軍國際市場可能還需要時間觀察,但許多豬農跟業者都在努力著,期待台灣豬能在美豬風暴中走出自己的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