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豬衝擊 雲縣、彰縣精進本土豬品質

黃千容 王龍韜 王威雄 / 彰化雲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政府明年元旦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對畜牧業衝擊不小。畜牧大縣雲林縣推出「雲林良品」來因應。至於彰化縣芳苑鄉,中大型豬農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本土豬育種、建立特色品牌,把這次的危機當作轉機。學者認為,開放美豬如果政府及民間沒做好配套,可能會出現劣幣逐良幣,對剛起步要建立自有品牌的中小型養豬業者,是一大衝擊。

走進母豬的產房,出生三天仔豬搶食母奶,業者得意的指出,在他的牧場,仔豬的存活率幾乎是100%,而且母子的活力十足。

神農獎得主鄭育松表示,「用藥物控制(母豬)牠什麼時候出生(生產)。」

投入上億資本,豬農鄭育松在芳苑的牧場,以畜試黑豬一號公豬、高畜黑母豬及杜洛克公豬,進行育種和改良,默默的打造台灣豬品牌,從一開始家人反對、育種不順,到2015年成為最年輕的神農獎得主,他知道不改變就沒有明天。

神農獎得主鄭育松說:「你看(數值)慢慢掉下來了有沒有,就會隨著電腦去做(溼度)進水控制。」

鄭育松飼養1萬3千多頭黑、白豬,要區分不同市場的肉品供應,他也想自己做通路,但因擔心風險,所以目前銷售的部份,還是先交給大企業做品牌和行銷。

神農獎得主鄭育松說:「15年來的這樣子的黑豬改良下來之後,我們現在這樣子已經能夠準備跟所謂現在的美國豬,去做好一個對抗因應了。去把它這些品牌,有品牌特色的豬農,把他集結起來,然後讓這些品牌成為當地的特色。」

雲林也有大型牧場,從12年前就開始落實豬隻的產銷履歷,牧場一條龍作業,產品從火鍋肉片到豬肉水餃都有,連通路都自己來,成功打造台灣在地豬肉品牌。他們認為,產銷履歷及溯源落實,除了能讓消費者對台灣品牌豬肉更有信心,還能趁勢強化品牌黏著度。

台灣品牌豬業者許家倫說:「比如說我們在做品牌,它沒有辦法從外表看出這塊肉品,他(豬農)對於他這塊肉品,他們的付出,產銷履歷就是一個很棒的制度。」

地方政府也從市場端著力,幫助強化台豬品牌,像是養豬第一大縣雲林縣,推動「雲林良品」認證標章,宣示全面把關消費端的豬肉加工品,全都要零瘦肉精。

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就是說所有的這些飼料,不能有瘦肉精的添加物,那甚至初犯累犯再犯,我們都會有加重罰則,我們就是要從源頭開始(把關)。」

學者則認為,畜牧業還是必須步步為營,這波美豬衝擊,台灣中小型豬農恐大受影響。為了台灣畜牧業的未來,也為了給消費者一個安全又合理價格的肉品,政府有責任透過政策引導,建立國家隊及健全產銷平台。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炳文認為,「政府透過這樣的一個(國際認證標準)機制,讓它整個產業鍊的這種效能提升,毛豬產業就是打整個供應鍊的團體戰,你假如還在打個別戰,很快就很辛苦了。」

學者建議,政府若要讓台灣的畜產業更健全,應該把錢用在刀口上,讓危機變轉機,透過這次讓產業升級,讓台灣的畜牧業真正走向現代化,穩健國內市場、逐步走入國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