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英國艾希特大學的生態學講師克莉絲汀湯普森搭著船,奔馳在北極的海面上,並將一個高科技的過濾儀器放入水中。她與她的團隊行經之處,尚未被列入保護區,而這正是她們此行的目的。
艾希特大學生態學講師克莉絲汀湯普森解釋,「我們正從海水中在蒐集環境DNA,縮寫是eDNA,指的是在細胞裡所有的DNA,動物被濾出去,留下黏液、皮膚、糞便等,用這個特殊的濾器捕獲這些細胞,將其DNA保留並帶回實驗室。多年前,整個北極海洋區域都被冰覆蓋,而現在一到夏季,冰就減少,這些區域就露出來,我們得以監控這個地區的物種。」
這樣的研究為非侵入性的,也就是說,不用捕撈任何魚,就能快速地在這個區域,判讀是否有脊椎動物聚落的存在。
艾希特大學生態學講師克莉絲汀湯普森說:「北極的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它為大量物種提供棲地,其中許多物種是那些區域所特有。北極大部分生態區沒有受到保護,實在令人堪憂,整個地區變得溫暖而變化又快,表示在人類活動衝擊下是十分脆弱的。」
因此有許多科學家帶著高科技儀器進駐採樣,希望在日益增加的人類活動造成更大衝擊前,規劃出指定的海洋保護區。海洋保護區是目前海洋保育中極具成效的方法,可減緩開發及過度捕撈,有助於恢復生物多樣性。
根據路透社報導,海洋運輸的增加,發生事故、漏油風險跟著上升,還有開採礦物或天然資源,都會影響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