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中國女孩歐泓奕,在去年五月於廣西桂林市政府大樓外抗議一週,並獲得國際認同之後,所展開的氣候新行動,她在自己家鄉桂林的一些地區種樹,她說:「澆水的時候就會有那種滋滋滋的聲音,像是它在跟我對話一樣,就很開心。」歐泓奕研讀印度聖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和平抗爭運動方式。
然而她卻相當孤單,這個夏天,她的同學不是在準備考大學,就是在享受暑假時光,受到瑞典氣候人士童貝里啟發的歐泓奕,只能獨自帶著自製的海報,上街提醒「氣候危機,沒有疫苗」。
歐泓奕表示:「我長大以後,我再回來看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中國缺席的話,我覺得會讓我接受不了,所以我覺得我有一種民族的榮譽感吧。」
不過顯然這樣的榮譽感,並沒有獲得自己國家的支持。歐泓奕透露:「警方他們有過打我父母電話,或者說是審訊我,還有就是像我的學校現在沒有讓我繼續上學,我父母他們也受到了警方的壓力,沒收我的電子設備。」
她也試著招募志同道合的夥伴,但沒人響應;有一天歐泓奕為了這些行動,跟父母爭辯八小時,她發現這樣太困難而且非常痛苦,也知道雙親承受不小的壓力,因此決定搬出去,現在自己住在桂林的一個旅館中,她的父親在匿名受訪時表示,持續這些行動是沒有將來的,也警告過她千萬不要有反對政府或反對黨的舉止;歐泓奕說她不害怕公安,並說喚醒人們重視氣候議題,是自己的使命。
歐泓奕表示:「提醒了他們非常多次,但是他們仍然使用塑膠袋做為垃圾袋的時候,我就非常生氣,然後就把家裡面他們在廚房裡面用的那些塑膠袋,全部都藏在這裡了。」
去年十月,一家德國媒體專訪她,也因此家喻戶曉,隨之而來的卻是網路上爆量的批評,並揶揄她其實想當第二個童貝里,事實上,童貝里在中國是經常被嘲諷的對象。此外,她也獨自前往中國各地,與環保領域非政府組織及人士見面,但發現多數人對氣候變遷懂得並不多。
歐泓奕說:「受到的這些困難的代價,都不如氣候危機以及物種滅絕,我們將要面臨的這種災難的影響要大。」歐泓奕認為,中國大眾若不是無知,就是輕蔑看待氣候危機,但她寧願懷抱希望。
不過顯然這樣的榮譽感,並沒有獲得自己國家的支持。歐泓奕透露:「警方他們有過打我父母電話,或者說是審訊我,還有就是像我的學校現在沒有讓我繼續上學,我父母他們也受到了警方的壓力,沒收我的電子設備。」
她也試著招募志同道合的夥伴,但沒人響應;有一天歐泓奕為了這些行動,跟父母爭辯八小時,她發現這樣太困難而且非常痛苦,也知道雙親承受不小的壓力,因此決定搬出去,現在自己住在桂林的一個旅館中,她的父親在匿名受訪時表示,持續這些行動是沒有將來的,也警告過她千萬不要有反對政府或反對黨的舉止;歐泓奕說她不害怕公安,並說喚醒人們重視氣候議題,是自己的使命。
歐泓奕表示:「提醒了他們非常多次,但是他們仍然使用塑膠袋做為垃圾袋的時候,我就非常生氣,然後就把家裡面他們在廚房裡面用的那些塑膠袋,全部都藏在這裡了。」
去年十月,一家德國媒體專訪她,也因此家喻戶曉,隨之而來的卻是網路上爆量的批評,並揶揄她其實想當第二個童貝里,事實上,童貝里在中國是經常被嘲諷的對象。此外,她也獨自前往中國各地,與環保領域非政府組織及人士見面,但發現多數人對氣候變遷懂得並不多。
歐泓奕說:「受到的這些困難的代價,都不如氣候危機以及物種滅絕,我們將要面臨的這種災難的影響要大。」歐泓奕認為,中國大眾若不是無知,就是輕蔑看待氣候危機,但她寧願懷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