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網路平台 上線5年成案率不及5%

國發會推動了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已經上線五週年,到目前為止,有超過九千則提案,但實際成案只有202則,成案率不到5%。但國發會強調,民眾只要在60天之內取得5千份的附議書,主責機關就會在2個月內具體回應。
 
像酒駕累犯要增設刑法懲罰,就屬於成案參採案例。至於未成案,只要民眾提案意見,有助於提升公共利益或者是具有文化價值,那相關部會也會主動參與協作。

日前有提案人,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5年內逐步製造、販售、使用合成樟腦丸,附議人數達5000人門檻,行政院邀集各方代表,召開會議討論。最後環保署參採意見,決定加強產品包裝警示,並將推動公廁等公共空間「萘丸」限制使用。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每天平均超過一萬人到訪,五年來提案數超過九千則,但實際成案數只有202則,五年來成案率不到5%。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沒有真正成案,那我們也會檢視說,這個真的是會造成民眾一些困擾,那我們也是透過協作的方式,真正落實到我們的政策的內涵裡面。」

成案率雖低,但只要成案後,經主管機關研議,不少民眾點子成了政策,其實最典型成功參採案例,就是「酒駕累犯」增設刑法懲罰議題,不僅迅速成案,而且最後還具體修法立院三讀通過。

國發會資訊管理處副處長莊明芬說明:「成案之後呢,大概會有兩個月的時間讓權責機關去研議酒駕這件事情,也是民眾經常在我們平台上熱議,那麼後來政府也聽到這樣子的一個民眾的聲音,案子大概花了大概有一兩年的時間。」

其實平台,不只讓民眾提點子,政策參與還包括「參與式預算」,由人民決定部分公共預算支出,透過線上投票放式決定,倒底錢該花在哪裡,目前已完成13案,規模不大,都是地方政府或鄰里在地建設。
 
不過國發會表示,參與式預算即使在歐美各國,也還是實驗階段,民眾參與尚未成熟,但只要透明、公開,未來中央預算讓全民參與,不排除也有落實的一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