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林廣種竹筍 廢棄竹材近1.5萬噸
林緯廷 / 嘉義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嘉義縣大林鎮種竹筍的面積大約有800公頃,收成後產生的廢棄竹子就有1萬5千噸。中正大學的研究團隊將原本沒用途的竹子變為竹炭,利用竹炭淨化水質的特性,用在養殖魚業,穩定水質的控制,也降低養殖成本。
把竹子送到機器裡面攪碎,嘉義縣大林鎮竹筍種植面積約有800公頃,因此收成之後的廢棄竹材就有將近1萬5千噸。透過中正大學的研究,這些竹材有新的用途。
中正大學奈米生物檢測中心博士吳志律表示,「竹炭它會吸附水中的含氮物質,做為廢棄物的清除。」
漁民邱先生指出,「它(竹炭)能在水裡或池底,主要能處裡那些胺、氮或亞硝酸。」漁民表示,利用生物炭調整漁塭水質,過去漁民都是使用國外進口的材料,成本大約在1千300元到1千8百元左右,效果雖然不錯,但是成本太高,也希望有可以代替的材料。
嘉義縣養殖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表示,「當然我們還是要去評估說,整體來講的話,它(竹炭)的用量以及所產生的效益是不是能夠比活性碳更好,那才有取代的意義與價值。」
中正大學看到竹子吸收的特性,加工做竹炭,取代國外進口的生物炭。以循環農業的概念,使用在地的材料,也解決農業廢棄物的問題。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許彰敏表示,「尤其是竹材這個部分,跟我們漁業的一個養殖,可以把它整個一個併在一起,對我們在整個養殖上面會有很大的幫助。」
中正大學的研究團隊因為兩年前823水災之後,到沿海鄉鎮協助漁民改善魚塭的水質,意外發現竹子的功能。希望透過協助漁民改善水質,讓養殖產業有所成長。
把竹子送到機器裡面攪碎,嘉義縣大林鎮竹筍種植面積約有800公頃,因此收成之後的廢棄竹材就有將近1萬5千噸。透過中正大學的研究,這些竹材有新的用途。
中正大學奈米生物檢測中心博士吳志律表示,「竹炭它會吸附水中的含氮物質,做為廢棄物的清除。」
漁民邱先生指出,「它(竹炭)能在水裡或池底,主要能處裡那些胺、氮或亞硝酸。」漁民表示,利用生物炭調整漁塭水質,過去漁民都是使用國外進口的材料,成本大約在1千300元到1千8百元左右,效果雖然不錯,但是成本太高,也希望有可以代替的材料。
嘉義縣養殖發展協會執行長陳泓碩表示,「當然我們還是要去評估說,整體來講的話,它(竹炭)的用量以及所產生的效益是不是能夠比活性碳更好,那才有取代的意義與價值。」
中正大學看到竹子吸收的特性,加工做竹炭,取代國外進口的生物炭。以循環農業的概念,使用在地的材料,也解決農業廢棄物的問題。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許彰敏表示,「尤其是竹材這個部分,跟我們漁業的一個養殖,可以把它整個一個併在一起,對我們在整個養殖上面會有很大的幫助。」
中正大學的研究團隊因為兩年前823水災之後,到沿海鄉鎮協助漁民改善魚塭的水質,意外發現竹子的功能。希望透過協助漁民改善水質,讓養殖產業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