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兒少保護通報逾7萬件 創歷史新高

根據衛福部的兒少保護統計當中,2019年的通報案件有超過7萬,創下歷史新高,而家扶基金會調查,也發現有三成四的民眾,不認為「體罰」兒童是虐待。

小男童被繼父毆打、傷重送醫不治;還有人因為肉圓沒加辣就痛毆妻兒,類似這樣的兒虐事件,時常在新聞版面出現。根據衛福部資訊,近五年的兒少保護通報處理案件,逐年攀升,去年7萬多件創下歷史新高,但其中是「責任通報」提升、「一般通報」變低,顯示一般民眾的通報意願並不高。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孩子生得少,應該按理說,應該是很疼惜小孩,那相對的,現在的父母親壓力比較大,你被父母親怎麼管教用的方式,下一代也有可能比較傾向於用這樣的一個方式,有時候管教、打罵跟虐待,有時候是一線之間。」

根據家扶調查,有超過三成,不認為「體罰」兒童是虐待,其中是以31-40歲的受訪者比例最高。還有一成認為,對小孩說負面話語不算虐待,這項是41-50歲比例居多。這樣的數據,也和衛福部的兒少案件「施虐者」統計吻合。至於會造成民眾施虐的原因,主要是和缺乏親職教育知識、習慣體罰、負面情緒行為特質有關。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指出:「我們的大腦其實是一個先接收情緒,再接收道理的一個結構,在穩定的情緒之下可以略帶嚴肅,因為嚴肅這件事情,才能讓他們(小孩)的感官變得比較靈敏,他才會開始啟動他的認知區域,來接收爸爸媽媽的教養訊息。」

除此之外,專家也表示,小孩目睹大人的暴力行為,也會造成傷害,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小孩不安全感很高,可能會引發過度緊張、防衛或攻擊行為,影響到人際關係和身心適應等議題,因此管教和體罰該如何精準拿捏,成為家長必須學習的課題。

 
1590469311x.jpg
 
1590469311l.jpg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