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原生「懷氏海馬」 棲地遭破壞陷瀕危
曾惠敏 / 編譯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澳洲東海岸特有的一種懷氏海馬,因為棲地遭到人為破壞而面臨生存危機。為了搶救這個瀕危物種,當地海洋科學家發起了一項計畫,他們打造懷氏海馬的人工旅館,希望恢復生機。
澳洲東部綿延1500公里長的海岸線,是當地原生物種懷氏海馬的棲息地,然而這個地區也是澳洲城市人口最密集、海上活動最頻繁的區域。海馬的棲地過去十年間遭到嚴重破壞,加上海馬被視為名貴的中藥材而遭到濫捕,搶救海馬就成了澳洲的當務之急。澳洲官方和學界最近推出一項新的保育計畫,將九個形狀像是鐵籠子的人造海馬旅館,沉入雪梨港外海,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人工棲地就會吸引珊瑚、海綿、海藻以及其他有機生物前來攀附定居。保育人員再將人工培育的海馬寶寶,放進量身打造的家園,希望牠們能夠順利地覓食及繁衍。
水族館海馬專家馬克拉肯說明,「海馬通常在水族館進行培育,不過這個計畫非常特別,我們培育瀕危物種的方式,是將牠們野放。這是過去從沒做過的創舉。」
專家表示,海馬懷孕生產的重責大任主要由公海馬負責,雌海馬將受精卵產在雄海馬肚子裡的育兒囊後,公海馬經由24天的孕育,為數可觀的海馬寶寶就出生了。
海洋科學家哈拉斯提表示,「牠一次可以生150到200隻海馬寶寶,所以牠們的繁殖力其實很強。問題在於在野生環境中,這些身長只有1公分高的海馬寶寶,看起來就像魚群可口的晚餐點心。」
由於海馬寶寶容易被其他魚類吃下肚,存活率只有5%,因此保育人員煞費苦心,為牠們推出這項野放計畫。接下來保育人員還要觀察,野放海馬的成長與繁殖情形,希望牠們最終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在大自然中生生不息。
澳洲東部綿延1500公里長的海岸線,是當地原生物種懷氏海馬的棲息地,然而這個地區也是澳洲城市人口最密集、海上活動最頻繁的區域。海馬的棲地過去十年間遭到嚴重破壞,加上海馬被視為名貴的中藥材而遭到濫捕,搶救海馬就成了澳洲的當務之急。澳洲官方和學界最近推出一項新的保育計畫,將九個形狀像是鐵籠子的人造海馬旅館,沉入雪梨港外海,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人工棲地就會吸引珊瑚、海綿、海藻以及其他有機生物前來攀附定居。保育人員再將人工培育的海馬寶寶,放進量身打造的家園,希望牠們能夠順利地覓食及繁衍。
水族館海馬專家馬克拉肯說明,「海馬通常在水族館進行培育,不過這個計畫非常特別,我們培育瀕危物種的方式,是將牠們野放。這是過去從沒做過的創舉。」
專家表示,海馬懷孕生產的重責大任主要由公海馬負責,雌海馬將受精卵產在雄海馬肚子裡的育兒囊後,公海馬經由24天的孕育,為數可觀的海馬寶寶就出生了。
海洋科學家哈拉斯提表示,「牠一次可以生150到200隻海馬寶寶,所以牠們的繁殖力其實很強。問題在於在野生環境中,這些身長只有1公分高的海馬寶寶,看起來就像魚群可口的晚餐點心。」
由於海馬寶寶容易被其他魚類吃下肚,存活率只有5%,因此保育人員煞費苦心,為牠們推出這項野放計畫。接下來保育人員還要觀察,野放海馬的成長與繁殖情形,希望牠們最終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在大自然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