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頭角公園週遭海域小丑魚大量消失
黃怡菁 邱福財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鼻頭角海域的小丑魚大量消失,海漁基金會3月份調查發現,照理說要有2千4百隻以上的野生小丑魚,但現在只剩下兩隻。
海葵周遭只有一隻克氏小丑魚相伴,海漁基金會今年3月派員潛入鼻頭角公園海域,但在消波塊的內圍和外圍,發現各只有一隻小丑魚出沒。有當地志工拍下民眾捕撈的照片,所以基金會懷疑,小丑魚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被人類捕撈、拿去賣錢。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說:「其實以前數量滿多的,大概在從去年跟前年開始,我們就有發現說小丑魚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像鼻頭角公園,還有消波塊裡面的小丑魚都不見了,也觀察到說水族業者有些人好像也會跑去撈。」
基金會和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合作,統計出鼻頭角公園內外海域的海葵數量,超過400株,由於1株海葵,可以有6隻小丑魚共生,所以當地照理說要有2千4百隻以上的野生小丑魚,但現在只有2隻小丑魚的蹤跡,讓基金會擔心該地區的海洋生態系統,會發生「破窗效應」。
林愛龍指出:「就是沒有了小丑魚,海葵他身上很多的沉積物,尤其是一些有機質,就沒有人能夠幫他清掉。那海葵如果生病的話整個珊瑚礁生態系就會開始,像破窗效應那樣受到影響。」
為了復育生態,基金會採取放流魚苗行動,但不是直接把小丑魚放流大海,而是先讓人工繁殖的小丑魚,待在附近小學的生態魚缸,適應海葵。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跟海葵建立共生關係之前,必須跟他產生一種免疫的反應,在小丑魚身上產生一個薄膜,一個黏膜,讓海葵能夠認識小丑魚。」
但等到正式放流海洋,小丑魚會不會又再度被人類捕撈?基金會表示,他們將研議、爭取鼻頭角公園成立為保護區,但現階段只能呼籲遊客和水族業者不要到海邊捕撈。
海葵周遭只有一隻克氏小丑魚相伴,海漁基金會今年3月派員潛入鼻頭角公園海域,但在消波塊的內圍和外圍,發現各只有一隻小丑魚出沒。有當地志工拍下民眾捕撈的照片,所以基金會懷疑,小丑魚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被人類捕撈、拿去賣錢。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說:「其實以前數量滿多的,大概在從去年跟前年開始,我們就有發現說小丑魚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像鼻頭角公園,還有消波塊裡面的小丑魚都不見了,也觀察到說水族業者有些人好像也會跑去撈。」
基金會和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合作,統計出鼻頭角公園內外海域的海葵數量,超過400株,由於1株海葵,可以有6隻小丑魚共生,所以當地照理說要有2千4百隻以上的野生小丑魚,但現在只有2隻小丑魚的蹤跡,讓基金會擔心該地區的海洋生態系統,會發生「破窗效應」。
林愛龍指出:「就是沒有了小丑魚,海葵他身上很多的沉積物,尤其是一些有機質,就沒有人能夠幫他清掉。那海葵如果生病的話整個珊瑚礁生態系就會開始,像破窗效應那樣受到影響。」
為了復育生態,基金會採取放流魚苗行動,但不是直接把小丑魚放流大海,而是先讓人工繁殖的小丑魚,待在附近小學的生態魚缸,適應海葵。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跟海葵建立共生關係之前,必須跟他產生一種免疫的反應,在小丑魚身上產生一個薄膜,一個黏膜,讓海葵能夠認識小丑魚。」
但等到正式放流海洋,小丑魚會不會又再度被人類捕撈?基金會表示,他們將研議、爭取鼻頭角公園成立為保護區,但現階段只能呼籲遊客和水族業者不要到海邊捕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