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國人缺酒精代謝基因 頭頸癌風險高



愛喝酒的人要注意,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每週習慣飲酒一次,罹患下咽癌的風險比沒喝酒者高出19倍。可能是因為台灣人有一半的人缺乏代謝酒精的一種基因,也跟愛大口灌酒的文化有關。

歲末年終不少人趕場吃尾牙,免不了大口喝酒助興,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如果人體先天有基因缺陷,加上每週有飲酒習慣,每次飲酒量,例如啤酒350CC、紅酒150CC、烈酒45CC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風險。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那乙醛呢它會造成DNA的破壞,我們都知道DNA要是被破壞,可能就會導致癌變。」

國衛院研究團隊表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是一級致癌物,當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代謝為醋酸,一旦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會讓人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也會讓乙醛累積在體內,增加罹癌風險,尤其下咽癌風險會增加19倍、最為明顯。

1574658292q.jpg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劉柯俊表示,「一般喝酒習慣,都是以大口喝酒或是直接吞,灌到喉嚨去比較多,就是說習慣上比較少說含在嘴巴裡面很久的時間,所以通常你暴露的時間,當然在口腔暴露的時間稍微久一點,但是直接到喉嚨下咽部分就會比較多。」

此外研究也發現,除了頭頸癌之外,飲酒同時也會增加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等風險,由於有近半數國人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功能,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次研究成果,呼籲國人減少飲酒行為,為自己健康把關。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