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拍賣所得改採分離課稅 立院開公聽會

立法院針對國內文物或藝術品拍賣所得改採「分離課稅」開公聽會,藝術界與財稅學者都到場表達立場,財政部表示,要打造台灣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稅務不是唯一因素,會進行多元考量。

台灣自從2000年蘇富比和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相繼退出後,藝術品和藝術品資金陸續轉移到香港及中國,進而導致台灣拍賣產業急遽萎縮,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國內文物或藝術品拍賣所得,改採「分離課稅」召開公聽會,包括財稅學者及藝術界代表都到場表達意見。

國巨基金會董事長陳泰銘說:「課稅問題把台灣的整個藝術市場將近扼殺30年,純粹從稅的角度來看,你要課到稅才能談公平性,你課不到稅很難去談到公平性。」獨立策展藝評人胡永芬說:「2001年的時候全亞洲97%的交易量在台灣,現在只剩下2%為什麼?跟全世界的藝術品賦稅完全不同,造成台灣失去了競爭力。」

1572501994t.jpg

財政部是在105年發布解釋令,讓個人居住者,以拍賣收入按6%純益率計算,併入綜合所得稅課稅,現在立委提案,應修改所得稅法,將文物、藝術品拍賣收入,以拍賣會落槌價1%扣繳,來取代現行併入綜合所得、累進稅制的課稅方式,學者認為,以現行課稅方式,一件100萬的拍賣收入,只有6萬元算成所得,即使綜合課稅適用最高40%稅率,也只要負擔2.4萬所得稅,若按照提案修正為落槌價的1%分離課稅,100萬的拍賣收入卻只要繳1萬所得稅。

1572501994k.jpg

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表示:「對高所得者你就是給他降稅,對低所得者來講他就是加稅,藝術品的拍賣所得,我認為不宜改採分離稅。」

財政部表示,要打造台灣成為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稅務不是唯一因素,還包括人員、藝術品出入境管制等問題,牽涉到整個策展環境,會在收集各方意見後進行多元考量。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