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鯉魚潭水質 施放白鰱魚苗吃藻類
溫嘉楷 / 花蓮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花蓮鯉魚潭優氧化嚴重,大量藻類滋生讓水質惡化、甚至常有生物死亡,交通部觀光局委託東華大學施放食藻類的白鰱魚苗,希望用生物食物鏈方式改善水質。
提著一袋袋裝著白鰱魚魚苗的塑膠袋,工作人員先將魚苗放到裝著鯉魚潭湖水的水桶裡適應水溫,然後再將魚苗撈出,緩緩倒入鯉魚潭中,希望牠們可以努力吃掉湖水中的藻類。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表示,「優氧化主要是藻類過多、營養鹽過多、藻類過多,那如果說我們能夠養一些魚類把這些藻類吃掉,然後我們再把魚移除掉,營養鹽就移除了。」
鯉魚潭是封閉型內陸湖,因此每年四月會滋生大量藻類,嚴重影響水質甚至造成生物死亡,為了徹底解決優氧化問題,縱管處特別委託國立東華大學利用生態食物鏈方式來改善水質,第一階段將施放三千尾白鰱魚苗。
縱管處鯉魚潭管理站主任蔡威平說,「用生態的方式來做營養鹽的移除,那有三個大項,一個就是用施放白鰱還有黑鰱,那最後也會有貝類的部分,那這三個部分都是屬於試驗的項目,那試驗的結果,我們會請東華大學做一個評估。」
東華大學強調,白鰱魚雖然不是台灣原生種魚類,但牠在台灣湖泊內無法自行大量繁殖,所以對自然生態不會造成威脅,而目前鯉魚潭的優氧化大概在中度,研究單位會每三個月進行回捕作業,才能評估生物防治藻類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