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句俗諺,說「夏天最賺錢的行業不是當醫生,而是賣冰」。這個原則到歐洲看來也是一樣。從德國、荷比盧到法國,民眾消暑的方式不是到海灘或是水池邊玩水,就是找攤販買瓶冰涼的啤酒或者是冰淇淋。
在德國和比利時、荷蘭三國交界的地區,比利時小鎮克萊恩布洛格爾,攝氏39.9度的高溫,是1833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比利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大衛德賀諾提及,「我們從1833年開始觀察,近200年來從未有過如此高溫。」
也在邊界,距離克萊恩布洛格爾不遠的荷蘭大城恩荷芬,氣溫略低,但也有39.3度,刷新了高懸75年的紀錄。隔壁的法國更是全國像個大烤箱。從南到北有20個城市發出高溫的紅色警戒,提顯民眾防範。但是還是有5個人疑似因為異常高溫而喪命。
不只如此,3個月前屋頂遭大火焚毀、目前正在進行重建工程的巴黎聖母院,主持的建築師擔心,當初因為消防隊大量噴水救火,在高溫炎熱的這個時候,可能是重建工程的一大危機。
巴黎聖母院重建工程首席建築師維勒紐夫說:「建築結構充滿水份,而且沒有移動過,就在原來的地方。我們的偵測器都沒有發現任何移動。我擔心泡了水的連接處和結構體,曬乾後就失去黏著力和結構強度,整個建築品質可能突然間消失於無形。」
至於這波熱浪是不是就肇因於氣候變遷,氣象專家的態度有相當的保留。資深氣象預報員加洛斯表示:「這不是說每年夏天都會有熱浪,隔年的夏天可能比較涼比較潮濕,氣候總是變來變去,但長期來看全球氣候,熱浪頻率會提高。」
氣象專家認為,單一的熱浪侵襲的確很難歸咎於氣候變遷,但長期看來,從19世紀工業化以來,地球表面溫度平均每年升高一度,而500多年來的紀錄顯示,歐洲5個最熱的夏天,全都出現在21世紀。這個趨勢凸顯了氣候變遷在長期間,對熱浪等天災頻率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