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一廠帶動經濟 兩機組大修狀態中除役

林靜梅 陳信隆 / 整理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核一廠是國內第一座核電廠,也是第一座除役核電廠。核一廠曾經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兩部機組還沒有發電到最後,都是在大修狀態當中除役。當年台灣在美國協助下,推廣核子能和平用途,但因為社會解嚴,反核聲浪風起雲湧、抗爭不斷,核一廠更是在福島核災發生之後確定不再延役,最後在運轉執照到期時自然除役。

黑白影像留存的,正是民國68年11月,核一廠竣工時舉行的典禮,當年行政院長孫運璿、與中外來賓上千人,共同出席見證台灣第一座核電廠誕生的歷史時刻。

影片旁白提到:「原子彈帶來的破壞性是非常驚人的,但是原子電廠卻是建設性的。」

台灣在四十年代,向美國表達參與推廣原子能和平用途的意願,兩國簽署合作協定,展開核電廠興建。竣工儀式前,兩部裝置容量63.5萬瓩的機組已經商轉,2號機在七年後更締造連續穩定運轉418天,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

影片旁白:「總之我們期盼追尋,原子能和平用途而帶來的福祉。」

只是原子能和平用途隨著台灣社會解嚴,開始遭遇反核聲浪的挑戰,「福祉」成為北海岸居民、揮之不去的夢魘。

抗議民眾在資料畫面中主張:「堅決反對乾式貯存場,核廢料滾出去。」

核一廠運轉近三十年後,不得不面對核廢料處置,提出要興建乾式貯存設施,遭到北海岸居民堅決反對,他們不願居住地淪為核廢料永久存放之地。不過在石油價格飆升與溫室效應的雙重壓力下,民進黨執政下的原能會宣布,考慮讓核一延役20年。

時任原能會主委蘇獻章(96.12.24)說:「全世界的核能電廠大概也都是朝這樣子的方面來做。」

環保團體大力反對,延役與否沒有下文,而後政黨輪替,2011年3月發生福島核災,核安一舉成為全民關注焦點,政府一方面加強核電廠安全,同年正式宣布老舊電廠不再延役。

時任總統馬英九(100.11.3)說:「核一核二核三,這三座核電廠確定不延役。」

而後政黨再度輪替,蔡政府高喊非核家園,貫徹三座核電廠不延役,而核一兩部機組早在運轉執照到期前皆已停擺,分別大修1457天與764天。核能發電帶領經濟發展,也遭遇抗爭不斷,威權時代的台灣見證核一廠竣工,民主時代的台灣則完成核一廠除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