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定古蹟,佇寧夏路日本時代的臺北北警察署,這馬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最近咧捒一个特別的文學展覽,重現臺灣新文學之父,醫生作家賴和的「懶雲診療室」,予觀眾化身做醫師,對賴和的視角,來看佇殖民時期的臺灣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困境。 參觀民眾進入展區之前,先穿上醫生袍、戴上聽診器,進入「懶雲診療室」(lâng-hûn-tsín-liâu-sik)。用醫師作家賴和的視角,來看台灣殖民時代的歷史。 ==策展人 陳慕天== 賴和醫師當時在幫忙 醫治這些病人的時候 同時也是在聆聽 這些庶民生活所遇到的一些社會問題 所以我們就透過聽診器 讓每個人戴著聽診器去聆聽 賴和故事裡的一些角色對話 「懶雲診療室」正在日治時期的台北警察署,現在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展出。「懶雲」是賴和的筆名,在日治時期,賴和用白話文,寫台灣在地的故事。賴和的長孫賴悅顏(ua̍t-gân)用三個精神,來詮釋賴和對台灣的影響。 ==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 賴悅顏== 人道的關懷 批判的精神 民間的立場 我想 賴和留給我們的精神 我覺得 用這三個 可以來做 對賴和精神 我們怎麼讓它延續下去 「懶雲診療室」展覽,把將近百年前的新舊文學論戰(lūn-tsiàn),變做現代Line群組對話,趣味又很容易理解。展覽現場也特別設置「雙軸(ti̍k)自動手寫機器人」,重現賴和字跡(jī-jiah),以科技呈現跨時代的對話。 記者 游伊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