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無尾熊瀕絕種 近親繁殖易罹遺傳病

澳洲國寶無尾熊瀕臨絕種,為了搶救無尾熊,野外救援是澳洲的重要任務。

身手矯健地爬上樹,無尾熊寶寶復原得還不錯,很快就可以野放了。在澳洲新南威爾斯的無尾熊醫院,即便治療過好幾百隻的無尾熊,但每一次都全心呵護,就是希望「一個都不能少」;畢竟這種澳洲國寶,在全球只剩下不到八萬隻了。

澳洲今年二月,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除了外傷,心理壓力是受傷無尾熊活下來的一大關鍵,麥格理港無尾熊醫院醫療主任弗拉納根就表示,「無尾熊送醫,生病是主要原因,也有被車撞和被狗攻擊的,療程受到心理壓力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對被救援的野生無尾熊進行心理壓力研究,因為不想要抽血嚇到無尾熊,動物學家透過排泄物檢測牠的壓力荷爾蒙。其中還有一項發現,顛覆了你我的認知。

西雪梨大學動物科學資深講師那拉揚指出,「我們發現棲息在人煙稀少的鄉下和都市外郊,無尾熊的壓力最大,很有趣的是住在人口密集都市環境的無尾熊,反而壓力最小。」原因在於,棲地接近都市的無尾熊,由於較熟悉人類活動,獲救治療時比較沒有壓力;反而是離人群愈遠的無尾熊,承受的壓力大,也比較不容易存活。
 
這個研究發現其實非常諷刺,正是因為高達八成的棲地被人類開發,或是因全球暖化而愈來愈頻繁的野火給燒掉,無尾熊才會無家可歸,被迫適應和人類當鄰居的生活;同時間,卻也讓牠們面臨新的威脅,像是出車禍或是被移民所帶去的外來種動物,像是狗給攻擊。光是這樣死掉的,每年就超過四千隻。

學者希望未來治療野放的過程中,應該設法減輕壓力,有助減緩無尾熊的滅絕速度;只不過他也提醒,棲地消失,才是壓力的最大來源。如果人類繼續破壞大自然,無尾熊族群被隔離和縮小,將提高近親繁殖的機率,使得遺傳疾病更容易出現,走向「功能性滅絕」,最後還是難逃從地球上永遠消失的厄運。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