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再爆伊波拉疫情 10個月逾1280人死亡

(圖/美聯社)
 
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史上第二大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十個月以來奪去超過1千2百條人命,其中婦女和兒童病例較多。而因為剛果的內部衝突鬥爭,民眾不信任國際醫療團、拒絕施打疫苗,甚至是暴力攻擊,導致防疫工作相當艱辛。

剛果民主共和國從去年八月起,傳出四十年來的第十次伊波拉疫情,而且來勢洶洶,到這個禮拜已造成超過1280人死亡,成為僅次於2014到16年肆虐西非,奪去1萬1千多人性命的重大伊波拉疫情。

醫護人員及伊波拉倖存者 阿沙說:「一開始我感覺到頭痛,然後是胸痛跟背痛,接著我開始吐血,我已經無法承受,要求先生帶我去醫院,當時我就流產了。」

伊波拉病毒透過血、汗、排泄物等體液感染,患者會腹瀉、嘔吐、發燒ㄒ出血、造成脫水、免疫系統受損、肝腎衰竭,死亡率五成以上,嬰幼兒抵抗力不足,特別容易受害。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今年四月的病例中,超過四分之一是15歲以下的兒童,婦女與未成年病例在尖峰時期更高達八成,專家判斷是因為當地也有瘧疾為患,老弱婦孺常跑醫院,增加了接觸病毒的機會。

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大城貝尼的伊波拉醫療中心,白色帳篷與膠布緊密隔離患者,但防疫工作窒礙難行。主要是因為當地民兵叛亂團體猖獗,民眾不信任外來醫療團隊,甚至不相信有伊波拉疫情,醫護與衛生隊宣導安全埋葬,打預防針的觀念難以落實,甚至屢次遭受暴力攻擊,一名世衛組織的流行病學家在今年4月遭到槍殺。

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主任 毛埃提博士指出,「今年年初以來已有174起與醫療機構相關的攻擊,世界衛生組織記錄到5例死亡事件,還有51例醫護人員受傷。」

儘管面對各種阻礙,防疫工作仍然緩步進展,觀察名單回報情況日趨穩定,實驗室每天採集樣本數量增加,陽性病例比例逐漸下降.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12萬人注射了疫苗,而且成功把疫情控制在北基伍和隔壁的伊圖里兩個省,部分地區的疫情已經獲得控制。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