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小熊沒有媽媽 須人為介入學習生活

南安小熊沒有了媽媽,只能透過人為介入學習生活,一開始有學者認為應該遵守自然法則,把小黑熊留在原地,不過討論後,共同決定帶回照護,以野放為目標。這九個月期間,小熊學習各種技能,也吃了不少苦頭。

雖然是爬樹高手,但南安小熊也有失手時,一不小心摔了個倒栽蔥,牠也很能自得其樂,看到水盆,還自己打水仗,被送來南投的森林野訓場,可不能只有玩耍,負責訓練的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說,覓食技能很重要,學會吃蜂蜜前得先吃苦頭。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黃美秀說,「你吃你要自己受點苦頭這樣子,不是給牠蜂蜜,是給牠蜂窩,所以牠會被叮得滿頭包,接下來技術越來越好,減少被叮的次數。」

小熊還要學習獵捕,這隻雞原本給牠練習,但抓住後雞一叫卻被嚇到,最後雞沒下肚反而變成「熊麻雞」、如影隨形。所幸幾經練習,小熊總算學會。不過牠更要遠離人類,黃美秀說,曾用狗飼料與烤香腸誘惑牠,一旦靠近就用力驅趕。

黃美秀說,「牠其實不能愛上人類,其實牠是一隻野熊,因為只要愛上人類之後,就會習慣人,接下來就會引起衝突、甚至傷亡的事情。」

當時南安小熊落單時到底救還不救?參與討論的學者表示,有兩派意見,有人希望介入,但也有人反對。

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教授 袁孝維表示,「因為有人是認為說,這隻小熊已經非常瘦弱,牠又離開媽媽,在那種狀況之下的話,其實牠可能在自然的狀況就是要被淘汰掉的,所以也有老師說,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力氣,去做一些好像上帝該做的事情。」

最後專家學者決定,介入但以野放為終極目標,因此經過九個月訓練後,決定在食物較豐富的春天野放牠。南安小黑熊將戴上粉紅色衛星追蹤項圈,而回歸大自然真正的家,牠的挑戰才要開始。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