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認養保育計畫 物種認養比例不均

公民記者 黃薇華 黃筱恩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動物園推動認養保育計畫,但一些比較平凡的物種,卻比較少獲得青睞,學者建議相關認養的活動,不只是動物園本身,也要能連結野生動物,才能傳達有關動物保護意識的意義。

為了加強民眾的保育觀念,木柵動物園在2002年訂定「動物認養保育計畫」,透過捐款來執行動物的保育研究及推廣。但因為動物討喜程度的不一樣,使得多數人對於蒙古野馬、丹頂鶴這些長相較為平凡,不太熟悉的物種,就會比較不關注,造成認養比例的懸殊。

動物認養小組 詹佳蓉指出,「(認養)卡的那個選擇,其實有二十幾種,但是可能有十幾種是很少人認養,可能一年下來就是個位數。」

在初期領養與認養容易被搞混,認養作業是透過民眾的愛心捐款來讓園區的動物能有更好的照護,不過在資金的使用上,也曾受過外界強烈的質疑。

詹佳蓉說:「透過提供一些完整的資料,然後每年度的經費,如何使用會去做一個報告。」

臺北市立大學副教授 陳建志表示,「野生動物保育的連結,不是只有動物園自己本身的一個需求,你還必須照顧到就是說等於跟台灣的野生動物(的連結)。」

長期下來,外界僅能透過捐款來參與計畫,如果在初期就能夠開放大眾親自參與計畫的發想與討論,或許就能夠更有效的達到動物園,真正想傳達有關動物保護意識的指標。


 

相關新聞